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也是在我区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进入提速发展的背景下编制的规划。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面临困难
(一)现实基础
“十五”时期,是我区经济提速发展时期,也是社会全面进步时期。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发展为主线,以稳定为基础,重点抓工业,积极抓农业,突破性抓城建,战胜各种困难,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1、经济快速增长,总量不断增加。2005年,全区GDP预计增长15%以上,总量达到35.1 亿元,比“九五”期末的18.76亿元增长87.1%,五年间年均递增13.3%;财政收入预计增长15.5%,实现2.38亿元,比“九五”期末的1.42亿元增长67.6%,五年间年均递增1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增长1.0%,实现9163万元,比“九五”期末的7400万元增加1763万元,增幅为23.8%,五年间年均增长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36.7%,投资额达到13亿元,是“九五”期末5.49亿元的2.4倍,五年间年均递增18.8%。“十五”期间投资总额达到42亿元,是“九五”期间21.4亿元的近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3%,达到13亿元,比“九五”期末的7.76亿元增加67.5%,五年间年均递增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0.8%,达到8100元,比“九五”末增加2901元,增幅为55.7%,五年间年均递增9.3%;农民人平纯收入预计增长7.7%,达到3048元,比“九五”期末增加958元,增幅为45.8%,五年间年均递增7.8%。2004年和2005年是我区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总量扩张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两个年份。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1.3:34.6:34.1调整为2005年的23.4:49.5:27.1,产业素质有了提高。
2、社会事业进步,保障能力提高。教育布局调整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取得成绩,教学方法改进,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医疗技术设施改进,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加强。广播、电视覆盖面巩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日益丰富。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全区参保人数达32798人,比2000年增加1993人,初步建立了以养老保险为中心,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困难救助为依托的保障体系。
3、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发展条件改观。“十五”期间,公路交通网建设完成投资2.31亿元,竣工通车425公里,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70公里。农村电网和城区电网改造共完成投资2.05亿元,是“九五”时期投资总额的近5倍,电网布局得到优化,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显著提高。通信事业稳步发展,全区电话(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5万户,普及率达到25部/百人,宽带用户达到3800户。以长江干堤、三湖围堤为主的防洪工程和以四门楼、双石水库和小型塘堰库为主的灌溉工程建设取得进展,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增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产业聚集有了平台。城区改建积极推进,五年间引进和投入资金近3亿元,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4、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创新意识增强。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8 %,民营化进程加快。取消农业税费征收,率先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并积极探索“以钱养事”的农村公共服务新路子。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和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改革顺利推进,不断深化。改革品牌,名扬全国!
“十五”计划的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实现,有力地推进了我区“一主三化”的进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困难
尽管“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发展和改革成就让人瞩目,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环境还不优,“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优势产业成长不快,经济实力不强。从企业登记情况看,2005年全区注册登记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加工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共20家,其中新增5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市场主体孵化慢,且体小质弱,外向度低。从项目投资来看,“十五”期间,全区完成项目投资总额26亿元,其中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9个,大项目不多,投资带动力不强。另外,我区现有产业规模较小,技术装备落后,结构单一、层次不高。三次产业间关联度偏低,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成长缓慢,影响经济实力的提升。2004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818 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占赤壁的50%、嘉鱼的70%。
2、市场化进程缓慢,要素供给约束。城市功能不优,资源配置能力不强。银行服务网点收缩,加之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结构性短缺。耕地资源有限,加上发展空间布局过于分散,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民工依恋大城市,纷纷外出打工,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由于蓄水设施不完善,工程性缺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社会发展滞后,矛盾增多。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投入不足,设施很不完善,质量也不高,难以满足群众需要。“三农”问题突出,农村公共服务相对薄弱,扶贫任务仍然艰巨。人口出生面临高峰,性别比例出现失衡。“4050”群体谋职困难,再就业压力加大。资源型、污染型企业的过度扩张,正在威胁和挑战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隐患较多,社会不稳定因素潜在。
4、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十五”期间,我区的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中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区级单元的权限设置与县级单元的义务担当极不对称,条块之间、市区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体系、社会信用体系、中介服务体系难以建立健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主增长机制和协调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我区仍属内陆欠发达地区,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资源短缺、体制摩擦、观念碰撞和环保压力等经济社会问题将与发展进程相伴随。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趋势
(一)外部环境
分析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诸多不利因素。“十一五”时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
1、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态势来看。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剧,全球性、区域性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这对我区招商引资、培育产业带来机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可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将对我区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条件。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工业化,产业的集中度高、配套性强,将给我区的招商引资带来困难,同时,还有可能因垃圾产业的转移带来生态风险。国际竞争日益表现为国内竞争,我区现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挑战。
2、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省委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我区发展将得到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及政策上的支持。但经济中心形成过程的“回流”现象,将加剧我区资源的一时短缺。在产业政策上,鼓励发展节约型、清洁型、安全型经济将成为主要取向,这对我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带来机遇,也给我区现有产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在财政金融政策上,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一方面,重视内源性发展机制的建立,从税收、金融方面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公共财政功能强化,国家将退出竞争行业投资领域。随着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金融将重点扶强扶优,这些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聚集和项目建设带来困难。
3、从经济体制改革来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国务院制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这些方针和政策的实施,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为我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4、从市场潜力来看。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必将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而加快城镇化步伐,这些将为我区经济增长创造更大需求,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资源相对短缺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5、从周边县市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省财力的下移和发展县域经济政策的落实,周边县市发展势头强劲。我区地处城市中心,在四面夹击、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之下,只有奋力开拓促发展,进位争先创一流,才能抓住时机,争取主动。
(二)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我区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动力将更多依赖于产业扩张,动力结构为“四轮驱动”:投资、消费、产品区外销售和劳务输出;在空间结构上,中心城镇工业化进程继续推进,农业将以机械化和新技术推广为突破口,极大程度改变传统耕作方式,促进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在发展模式上,“扩张量”和“提高质”将同时并存,排斥量的扩张,则发展不前,忽视质的提高,则发展不续;在社会结构方面,从传统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社会生活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区二次党代会和区委二届三次扩大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抓“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战略机遇,突出优化布局、产业勃兴、和谐共进、城镇化带动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依托市区一体,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把咸安建设成为鄂南中心地位明显的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生态城区。
(二)基本方针
1、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不动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意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产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实现我区产业全面勃兴。正确处理改革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把经济是否发展,实力是否增强,人民群众是否得到更多实惠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把“全面协调”作为发展的题中内涵全面落实不偏离。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确保一流生态不动摇;统筹区域发展,不断优化空间布局;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促进和谐共进;统筹城市与农村发展,不断加快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把解决发展中的瓶颈制约作为着力点咬住不放松。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全面深化和加快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努力营造公平、竞争、诚信和法治的环境,为我区既快又好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创造良好条件。
(三) 发展目标
力争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高于和优于鄂南其他五县市。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二元型社会向一元型社会过渡,人民生活步入小康,全民素质显著提高。生态优势得到有效保持。到2020年,使我区成为鄂南区域的改革开放前沿和重要的增长极。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到2010年实现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以上,到2010年实现32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左右,到2010年突破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到2010年达到32亿元,五年累计投资突破1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到2010年达到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到2010年达到12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到2010年达到4500元。
2、产业结构优化,经济优势显现。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56.7:29.3,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企业装备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素质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突破30个。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明晰,形成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板块,地方经济优势凸现。资源配置范围扩大,区域辐射能力增强。
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福利增加。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城镇化率达到60%。教育机会平等、结构优化、手段先进、收费规范、质量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完善,预防和控制体系建立,防病治病能力增强,每万人口拥有医生25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基本实现饮水安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岁。文化、体育设施健全,活动丰富多彩。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社会就业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保障和救助体系完善。
4、体制机制创新,开放格局形成。民营化格局形成。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依法行政取得明显成效。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服务和保障机制基本建立。经济外向度提高。到2010年,外贸出口达到1亿美元。五年累计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招商引资50亿元。
5、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总人口控制在48万人以内,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人口素质提高。耕地保有量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8%,城市建设区绿化率达到30%。单位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三废”综合治理率达到85%。我区成为最适宜人居住、创业和发展的生态城区之一。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
(一)坚持优化布局,形成合理格局
“十一五”期间,要立足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综合考虑自然气候、基础设施、人口分布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城镇化格局。
1、工业布局。重点建设“一带四区”。即107国道加工制造业经济带和凤凰、官埠、双溪、泉湖四个工业区,着力打造全区的增长极。107国道加工制造业经济带,北接江夏,南连赤壁,全长39公里。要利用交通便捷、地势平坦、制造业基础雄厚和水、电、路、通信等设施较为完善的优势,扩大土地供给,加强设施配套,落实优惠政策,培育和壮大加工制造企业,形成加工业集群,打造鄂南加工制造业经济带。凤凰工业区,规划面积300公顷,以机械、电子、森工产业为支撑,建成鄂南现代制造业的密集区;官埠工业区,规划面积200公顷,以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原料和机械配件制造为主,建成鄂南传统工业的密集区;双溪工业区,规划面积100公顷,以麻纺产业为主导,打造全国麻纺工业基地;泉湖工业区,规划面积300公顷,以武汉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为依托,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培训、研发和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成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园外园。
2、农业布局。重点建设桂花、苎麻、楠竹、茶叶、花卉苗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速生丰产林、优质稻、双低油菜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构建我区特色农业经济板块。桂花基地,以桂花、马桥种植为主体,规划面积3300公顷,年产鲜桂花30万公斤。苎麻基地,以双溪、马桥、向阳湖种植为主体,规划面积6700公顷,年产量实现1500万公斤。楠竹基地,以大幕、汀泗繁育为主体,规划面积30000公顷,蓄竹量实现6700万支。茶叶基地,以贺胜、大幕、汀泗、桂花的有机茶、高山早产茶种植为主,规划面积1300公顷,年产优质茶2200吨。花卉苗木基地,以贺胜、横沟、官埠、桂花和向阳湖的绿化苗木繁育为依托,规划面积3300公顷,年销苗木1亿株。畜禽养殖基地,以向阳湖牛奶公司、神童牧业有限公司、黄荆塘立体养殖和贺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为重点,发展奶牛1万头,年产鲜奶4.5万吨,牲猪出栏23万头,上市活鸡2000万只。水产养殖基地,以贺胜、官埠、汀泗、向阳湖和奶牛场的鱼池、围栏养殖为重点,规划面积8000公顷,年产鲜鱼3万吨。速生丰产林基地,以东南山区和沿湖地区的大幕、桂花、高桥、官埠、向阳植造为主,规划面积670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增加30万m3。优质稻基地,以横沟、双溪、贺胜、官埠、向阳湖、汀泗等镇为主,规划面积20000公顷,年产优质稻谷12万吨。双低油菜基地,以双溪、横沟、官埠、汀泗、马桥种植为依托,规划面积13000公顷,产量实现3000万公斤。
3、服务业布局。旅游业重点开发和建设“六水三圈一城”。即开发泉水湖、斧头湖、金桂湖、四门楼水库、鸣水泉水库、双石赛丰水 库等六个姊妹库泊旅游,构建西北历史文化、南部自然生态、东南山体寺庙旅游等三个旅游圈,着力打造武汉南部的旅游休闲娱乐消费城。商贸业重点建设以永安城区综合购物为中心、以各专业市场为依托、以重点集镇连锁批零为支撑、以周边县市为辐射半径的商贸物流业,构建鄂南区域物流圈。
4、城镇布局。实施“1525”战略,即“一核带五镇联二十五个中心村”,逐步建立起以永安城区为核心、重点集镇和中心村为网络,呈放射状、组团式的城镇体系。重点建设“一核”,即把永安城区建成全区的核心城区,具备完善的居住、创业、购物、教育、医疗、文化功能,成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五镇”。即横沟工贸镇,到2010年镇区面积扩大到450公顷,人口达到2.5万人;汀泗旅游镇,镇区面积扩大到300公顷,人口达到1.5万人;双溪纺织镇,镇区面积扩大到400公顷,人口达到2万人;高桥林特镇,镇区面积扩大到200公顷,人口达到1万人;桂花花卉镇,镇区面积扩大到200公顷,人口达到12000人。“二十五个中心村”。即星星村、古田村、聂家村、铁铺村、斩关村、窑咀村、官埠村、古楼村、杨畈村、孙田村、黄祠村、高铺村、孙鉴村、杨仁村、石溪村、刘桢村、石桥村、泉山口村、金鸡山村、曾铺村、钱庄村、南川村、白沙村、鸣水泉村、白鹤村。
5、生态保护区布局。重点建设七个生态保护区。即南方红豆杉、桂花、双石等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100公顷;西凉湖湿地保护区,面积3300公顷;斧头湖枝梗水蕨保护区,面积4700公顷;金桂湖生态保护区,面积1800公顷;星星竹海森林保护区,面积2000公顷。
(二)坚持产业勃兴,增强经济实力
把产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实现一、二、三产业全面勃兴。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选择和培育产业,推动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到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2.5 亿元,年均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18.3%。
1、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
把加工制造业放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现工业强区。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9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21%,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突破10家。
----优化和提升现有工业。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企业技术装备的改造升级,推进生产经营的节能降耗;加大新工艺、新产品的引进、研发,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现有工业竞争力。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使我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机电、森工、麻纺和丝印工业基地。
机电制造业。推进以数控机床、纳米技术为主的工艺设备更新,推广计算机设计,加强新产品开发,力争每年有一批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巩固和扩大产品的国内市场,努力增加机电产品出口。重点支持三六电机改扩建,建成1万台电动车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生产线,开发步进电机、交流变频调速电机,提高锥形转子起重电机的大批量生产能力;支持阳光电气新上大型变压器生产线,形成220KV大型和500KV特大型变压器批量生产能力,实现变压器向高电压、大容量、节能型方向发展;完成“QS”系列“三合一”减速机技改扩产,开发冶金和通用系列减速机,开发B级通用门式和桥式起重机;推动湖北煤机改制改造,扩大矿山机械专利产品的生产能力;积极促成人天公司投资开发包装机械。到2010年,全区机电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4元亿,成为鄂南地区机电制造业中心。
纺织服装业。重点发展苎麻纺织,积极采用气流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机等新技术新设备,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一条龙。扩大纯麻纺、亚麻纺、麻棉混纺规模,加大“色纱”开发力度;加速坯布、无纺布和印染工业的发展;开发时装、针织品、麻毯等麻棉纺织品,扩大石油工装、劳保产品的出口量,形成较强的纺织成品、半成品加工生产能力,支持皮具系列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建设苎麻脱胶中心,组织脱胶技术攻关,加强污水集中处理。重点扶持精华麻纺扩建厂房,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力争麻纺纱锭突破10万锭,建成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马桥纺织、志诚纺织、桂泉纺织发展纯麻纺纱、坯布生产和扩大气流纺的规模。到2010年,全区纯麻纱锭达到10万锭,织机达到3000台。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纺织品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双溪桥镇建成全国麻纺名镇,咸安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重要麻纺工业基地。
森工建材业。以节能降耗为中心、延长产业链条为主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巨宁集团、双佳竹木、成美水泥等企业,发展新板材、仿古家俱和系列水泥制品。重点支持巨宁集团投资3亿元,采用连续压机和薄板生产线,积极开发竹纤维板、竹地毯和绿色抗菌地板等。支持双佳家具扩在出口产品规模,争取武汉叠峰公司年产3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早日投产。到2010年,全区森工建材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建成我省的重要森工工业基地之一。
特种印刷业。重点发展丝网印刷和高新包装材料工业。提升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流程,加快新产品开发,积极发展搪瓷、玻璃、陶瓷和不锈钢贴花,促进我区丝印行业上规模、提档次。重点支持鄂南丝印新上油墨和耐热钢化玻璃器皿生产线,支持华中印业建成中高档包装材料生产线和华盛竹业扩大竹包装规模。到2010年全区特种印刷和装潢工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
----培育和壮大新兴工业。扶持和引进一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项目,开发生产一批新产品。积极发展电子器件、食品工业、现代制药和环保机械等新兴产业,着眼做大具有长远效益和长期生命力的主导产业,使我区的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成为鄂南的新兴工业基地。
电子器件。重点引进和开发一批项目,发展光纤通信和数字化设备的元器件。依托金湛电子、奕东电子发展电子滤波器、端子和手机显示屏等产品。利用电子产业的蓬勃兴起,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工业,力争5-7户企业落实凤凰工业小区,实现工业产值5亿元。
食品工业。利用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扩大食品加工业规模。重点发展贺胜鸡汤,力争年产100万罐,大批量进入武汉市场。积极开发向阳湖绿色乳制品,新上液态奶和桂花奶茶生产线,力争实现产能2万吨。提高桂花酒生产工艺水平,打响桂花品牌。
现代制药。重点发展生物保健品和现代中药制品及生物农药。支持祥鹄生物制药生产现代保健品,支持荣恩堂药业扩建扩产,开发新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2-3户生物工程项目在我区落户。
环保机械。依托三合公司,转产一批企业,引进一批项目,加快环保机械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批量生产,跻身新兴的环保产业市场。
----拓展和引进配套工业。依托现有加工业基础和交通区位优势,主动接受大工业辐射,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积极组织零部件、协作件生产,使咸安成为武汉和先进地区的配套工业基地。
液压元件。重点支持金力液压搞好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完善检测和调试设备,积极开发中高压液压阀、中高压液压油缸等新产品。
铸造构件。依托鑫泰管件公司、辰光机床铸件公司,加大行业的联合与重组。积极采用消蚀模和树脂沙造型等先进工艺,扩大生产能力,开拓产品市场,力争实现铸造构件生产能力突破5万吨。
电线电缆。扩大35KV架空绝缘电缆的生产能力,重点发展35KV交联聚乙烯绝缘低烟低(无)卤地铁电缆、直流1500V交联低烟低(无)卤地铁电缆、海洋石油平台电缆、耐高温氟塑料绝缘电缆和硅橡胶电缆。
橡胶构件。力争橡胶产业产值突破3亿元。积极开发防腐衬胶、船舷垫圈、绝缘胶板等构件,重点支持中南橡胶和华宁衬胶搞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
----深度开发矿产品加工业。利用我区境内丰富的石煤、石灰石、白云石、高岭土、石英砂等非金属矿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循环经济模式,坚持合理开采和安全开采,发展矿产品加工业。到2010年,矿产品加工业力争实现产值18亿元。
重点开发石煤发电与综合利用项目。按照“一矿三厂”(石煤矿、发电厂、水泥厂、蒸养砖厂)的开发模式,建设2组30万KW×2发电机组;综合利用矿渣、粉尘,生产水泥和蒸养砖,使我区成为鄂南石煤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基地。
----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静态投资10亿元,完成凤凰工业区、官埠工业区、双溪麻纺工业区、泉湖工业区的房屋拆迁、土地补偿、“五通一平”(水、电、路、电视、电话通和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到2010年,初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力争农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传统农业开始向设施农业、市场农业转变。
----加快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围绕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资源,适应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组织实施一批项目,加快培育和发展“农”字号企业,到2010年,全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市级20家,积极开发绿色产品、特色产品,促进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到2010年使我区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1。
粮油加工。采用先进成熟的加工、包装和保鲜技术,建成投产一批粮油加工企业,推进粮油的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优质稻米、方便食品,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加强优质食用油的开发和衍生物的提取,促进双低油菜籽和茶籽加工转化,提高我区粮油的加工转化率。重点支持鑫富达、安泰等企业的达产扩能。
冷肉与熟食加工。依托神童牧业、温氏集团养殖基地和水产养殖资源,大力发展畜禽鱼冷肉与熟食加工,积极引进肉类加工企业,发展低温肉制品、干燥肉制品和系列鱼制品加工。
林特加工。继续推进桂花、茶叶、楠竹等林特产品的加工转化。建成超临界萃取桂花精油生产线,年产桂花精油100公斤;扩大有机茶生产规模,年加工有机茶500吨;新建茶多酚生产线,年产茶多酚400吨;新建山野菜加工厂,年加工竹笋、蕨菜、鱼腥草等400万公斤;深度开发楠竹,年加工楠竹1000万支;引进紫杉醇提取技术,促进红豆杉升值。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围绕农业十大基地,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实行规模经济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机械化,积极调整种养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兴修水利,提高农业除涝、抗旱能力,发展避灾农业。完成南川、阳武、双石三大灌区渠系整修和配套建设;增加155KW机组20台,完成“两湖”(向阳湖、滨湖)泵站改造;对我区现有17KW以上的机电泵站进行更新,泵站更新率达到40%,完好率达到95%;建设农村集雨工程,完成63座中小型水库的整修除险;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完成3300公顷中低产田改造,使我区基本农田旱涝保收面积扩大到2万公顷。
优良品种。实施“优质农产品”工程,大力选育、引进和推广优质杂交稻、系列高产优质麻、“三元”杂交猪、有机茶、优质鱼蟹等名、特、优、新品种。同时,积极推广无公害种植,发展有机农业。农产品优质率达到80%以上。
农业机械。以推广机插、机割技术为主,基本实现粮食生产主要环节作业机械化。抓好油菜收割、苎麻打剥等关键机械的推广应用。到2010年,农机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0%。
----加快农业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建立健全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培植农村经纪人队伍,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进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
农业生产服务。逐步建立健全包括科技推广、植物保护和种子、农药、化肥供应等服务体系,形成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网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种子、种苗销售。
农产品销售。推广订单农业、建立农产品价格信息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力争有10个以上农产品入超市。
新经济组织。以农销、农技、农机专业大户为基础,引导和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育壮大,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改革,建立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3、拓展和提升旅游等服务业。
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和娱乐业,发挥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积极发展区域性商贸业,确立市区物流中心地位。加快发展金融、房地产、社区和中介服务业,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旅游业。面向武汉游客主市场,立足我区桂、竹、湖、洞、泉等特色自然资源和古居、寺庙、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建设“六水三圈一城”为重点,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力争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其中武汉游客4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
景观开发。新建竹景园和桂景园,修复和整建汉皇民居、汀泗北伐遗址、向阳湖文化村,支持扩建白云禅寺,开发泉湖水上游乐中心、温泉沐浴、36人泉等新景区,建成汀泗北伐战争纪念馆、向阳文化名人纪念馆,在永安城郊、星星竹海、金桂湖、嫦娥湖高起点开发一批休闲山庄和生态商务区。
旅游公路。完成星星竹海—桂花鸣泉油路,新建金桂湖—白云山、嫦娥湖—星星竹海、高茶—高升、泉水湖和梓山湖沿湖道路等旅游公路。打通131—白云禅寺—金桂湖—36人泉—汉皇民居—桂花鸣泉—星星竹海—太乙溶洞—飞仙洞—嫦娥湖—北伐遗址—向阳湖文化村—泉湖水上游乐“环形旅游大通道”。
配套设施。建成金桂湖产权酒店,盘活乡情宾馆,发展桂乡特色的饮食文化,开发体现桂竹文化的竹简、木雕、香囊等旅游纪念品,建立旅游产品销售网络。
----商贸流通业。利用鄂南中心地理位置优势,塑造区域性商贸流通大格局。主动承接武汉中心城市辐射和大市场、大流通功能分流,以创新、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餐饮经济、汽车服务和医药流通,逐步发展物流经济。建设一批购物中心,改造一批专业市场,布局一批商业网点,打造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商贸龙头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塑造区域性商贸大格局。
市场网络。建成永安购物中心、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建材批发大市场、水产品交易市场,新建重点集镇农贸市场,支持华奥商城和神童、温氏畜禽批发市场建设,迁建毕曹农贸市场,建成文笔路农贸市场和宁虹市场。
流通业态。继续引进连锁经营、特许专卖、仓储量贩等商业形式,依托现有运输企业和邮政,整合物流、车流、信息流,发展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发展建筑材料、农用物资的配送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金融保险。力争融资总额50亿元,争取各类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包括证券和期货经营机构到咸安设立分支机构,发展金融保险业务。
----房地产。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进一步完善招投标、施工许可、合同代理、建材检测制度,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对房地产实行连片开发,规范交易。重点建设桂花路住宅区、盘泗洲住宅区、御龙花园和重点集镇住宅区。新建住宅面积达到 180万平方米。依托现有房产交易中心,规范房产交易市场。鼓励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和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等中介服务,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
----社区服务。重点加强 永安、浮山13个社区和重点集镇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修理、医疗、家政、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治安、人口管理、公共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调管理职能。
----中介服务。建立健全会计服务、法律服务、工程咨询、信息咨询等中介组织,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客观公正执业和管理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三)坚持和谐共进,发展社会事业
在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基础上,积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着力科技兴区、人才强区、和谐立区。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
把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使用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科教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科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引进、消化、吸收和提高相并重,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到2010年,科技贡献率达到55%。
企业研发。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支持和鼓励巨宁集团、精华麻纺、阳光电气、三六电机、三合减速机、鄂南丝印、华宁橡胶、祥鹄医药和向阳湖牛奶公司等成立企业研发中心,加强工艺改进和新产品开发,力争在森工建材、机械电机、特种印刷、防腐橡胶、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等领域开发出1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其中对全区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品达到3个以上。
科技推广。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建立全区科技推广中心,强化科技服务功能,采用多媒体手段,在全区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技术推广体系。重点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力争在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技术协作。鼓励企业与以武汉地区为主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技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教育。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开展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到2010年,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
学前教育。加强城乡幼儿园建设,规范全区幼儿教育管理,力争永安城区建成两所省级示范幼儿园,乡镇各建成一所区级示范幼儿园。到2010年城镇学前儿童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0%,农村学前儿童一年受教育率达到80%。
义务教育。加大“两基”的巩固提高力度。强化政府、教育双线管理的目标责任,全面化解“普九”债务。规范教育收费,建立健全贫困生义务教育助学制度,确保家庭贫困生享受“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认真解决好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继续做好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到2010年,80%完小以上的中小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对接;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高中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高中,保证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总量,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加大示范高中的创建力度,提高高中教育水平。重点支持咸宁高中和青龙山高中、横沟高中的改扩建工程。到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0%以上,力争创建成1所省级示范高中,1所市级示范高中。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按照政府统筹、部门联办、教育主管、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并举的办学形式,建立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职成教育体系。建成区职业教育中心,突出电工电子、机械制造、纺织缝纫、家政服务等专业重点,搞好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对接。加快区电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步伐,把中文、旅游管理、法律等专业建成骨干专业。依托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到“十一五”期末,全区职业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000人,电大在校生达到600人,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人,农村经纪人培训5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2000人次。
----人才。坚持人才引进与人才开发相结合,建设一支适应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任用机制和奖优罚劣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营造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十一五”期间,培养、引进、吸纳各类人才5000人,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数达到2.3万人,高、中、初三级人才总量分别达到2300人、6900人、13800人。
党政人才。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强化党政干部的理论培训、知识更新和实践锻炼。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正的干部考核和任用机制。加强干部的交流与管理,大力培养年轻干部,充实党政干部后备队伍。
经营管理人才。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区实际和国际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规划,大胆引进各类经营管理人才,改善和优化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努力营造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快培养一批省、市级优秀企业家。
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引进、培养、吸收各类紧缺人才,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外出研修,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锻炼,积极培养工程技术、教育师资、医疗保健、文艺创作与表演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
2、建立公共医疗卫生体系
加强区、镇(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扩大城乡医疗卫生福利。更新医疗救治和防疫设备,提高医疗救治和公共防疫水平和质量。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疫情预警体系,提高防病治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到2010年,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机构1.5个,拥有医生25人,拥有床位30个。儿童免疫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岁。
----疾病预防和控制。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卫生环境的整治,重点控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和乙肝等传染病、地方病。加强区疾控中心和传染病区的建设,建全重大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制度,建立卫生应急体系。到2010年,结核病发病率低于0.05‰,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五大卫生”检测覆盖率100%,传染病发病率较“十五”期间下降10%。
----医疗救治。加大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成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的住院部、医技楼和急诊楼建设,扩大麻塘风湿医院规模,新建和改扩建10个乡镇卫生院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区人民医院建立“120”急救中心,在乡镇中心卫生院建立医疗急救点,形成完善的医疗救治网络。加强卫生监督,严格依法行医。
----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建立中央、地方和农民共同出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设立医疗救助基金,制订基金管理办法,建立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医疗的覆盖面,增加群众福利。
3、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
----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宗旨,认真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繁荣地方文艺创作,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挥文博教育功能。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文艺创作。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健康向上的文艺创作。加强对民俗民风等非物质形态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认真抓好民间音乐、民间舞蹈、鄂南茶俗、地方婚俗的挖掘和整理,推出一批具有咸安风格和魅力的文艺作品。
文物保护。重点做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的恢复和修复工作,积极挖掘“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的人文价值。
群众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出一批地方文艺人才。鼓励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健身美体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广泛开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城市文化底蕴。
文化场所。改造和扩建区图书馆、群艺馆、档案馆,新建区影剧院。加强镇(乡)、村和社区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室的建设,丰富农村和城镇居民文化生活。
----体育。加强区体育场馆建设,发挥体育设施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活动,满足群众健身需要。
----广播。继续完善广播体制改革,搞好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信息光纤传输网的建设和维护,保证信号质量。提高全区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力争所有集镇及80%以上的行政村能收看(听)到有线电视和广播。整合各种资源,努力建设一个以广播电视基本业务为主,同时向社会提供各种数据的传输平台。
4、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引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突出“4050”群体就业重点,帮助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再就业能力;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新型服务业,增加就业容量;认真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和小额贷款等政策,大力支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实施“阳光工程”,建立职工就业培训体系和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改建和扩建集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劳动力市场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劳动就业综合服务大楼,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十一五”期间,力争安置城镇失业人员5000人,下岗职工3000人,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6300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6万人次。
----社会保障。逐步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失地农民的参保率。加大对社保的财政投入,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加快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建立和完善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到2010年,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85%、80%、75%、75%和70%。
----扶贫开发。彻底解决农村1.25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4.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年均增收200元以上,扶持贫困山区和贫困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产业,实现勤劳致富。加强科技扶贫,帮助贫困户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优先解决50个贫困村的通路、通电和饮水解困问题,促进生产生活条件快速改善;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实现打工脱贫;继续开展对口资源活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
----公共安全。建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形成“政府领导、部门监管、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安全生产格局。针对突发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洪涝、火灾、山体滑坡、人畜共患传染病等,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形成快捷有力的信息系统、现场组织协调系统、通讯指挥系统、物资运转系统和资金保障系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设平安咸安。
5、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人口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创新宣传教育工作机制,进一步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婚育新风,加强优生优育服务,实行免费婚前检查,提高人口出生质量;完善乡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推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强以区计生服务站为中心的服务网络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加强部门配合,实行综合治理,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力争出生婴儿性别比稳定在110以内。
----生态。加强生态体系建设,有计划开展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和绿色通道林建设。依法保护、合理利用耕地、森林、矿产、水、生物等自然资源,加强生态污染治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力争2010年,耕地保有量2.7万公顷,工业废气处理率95%,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0%,城市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80%,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1平方公里。
耕地资源。到2010年,全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400公顷。认真执行耕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耕地资源配置,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力争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十一五”期末人均耕地保有量0.84亩。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严格控制或废止使用高残毒农药,提倡生物杀虫、套种绿肥和秸秆还田,增加使用有机肥。
水资源。坚持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水资源涵养工程。完善水文监测系统。力争饮用水源水质保持二类标准。淦河、高桥河、汀泗河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
矿产资源。做好勘查、评价工作,完成石煤和石英沙资源详查、白云石和石灰石等资源普查。规范境内各种矿产资源的开采行为,提高开采工艺,防止不良开采和浪费现象。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对七大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严格控制破坏山体、水体和物种企业的进入。对古桂花群落、南方红豆杉、环颈雉、灰胸竹鸡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实行有效保护。
污染处理。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全过程控制,对重点废气排放及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坚持环保设施与企业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淦河治污力度,建成永安城区污水处理中心和垃圾处理中心,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300吨。
6、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企业、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共青团、妇联、教育、文体等部门的监管和引导作用,建设青少年活动的场所,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设信用咸安。普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常识,破除迷信,打击邪教。弘扬见义勇为,提倡扶弱济困,形成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和谐氛围。
----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和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强化法治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
(四)坚持城镇化带动,推动社会转型
抓住难得机遇,以统筹规划为基础,以提升功能为重点,以破除体制障碍为突破口,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一核带五镇联二十五个中心村”城镇化布局的总体要求,加强全区城镇化总体规划的设计与控制。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纳入总体规划范围,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联动开发,组团式发展。
----永安城区。优先发展现代制造业、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产业和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着力培育要素市场,建成全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积极参与城市规划修编,严格城市形象规划控制,力求彰显江南山水园林个性。
形成新“骨架”。着力“向心”发展,扩建和新建四个城区组团,即巨宁大道—凤凰工业区组团、桂花北路—双峰路组团、青盘路—盘泗洲组团、金桂路—市工业园组团,拓展城区发展空间。
建设中心区和标志街。高标准高理念设计青盘路,力争建成永安城区中心区和凸现南鄂山水园林特点的标志街。抓紧城区的功能分区和开发置换,着力建设凤凰、官埠工业区,南大街、怀德路商业区,桂花北路、盘泗洲住宅区,青盘路、金桂路行政区。围绕提升城区功能,努力把盘泗洲建成永安城区的文化休闲娱乐中心。
加强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优化城区布局。重点改造咸宁宾馆、老交通局和老文化局、生资公司块段。提升老城区的商业功能。规划和实施环城村、西河村、东门村和大畈村的搬迁,提高永安城区的土地利用水平。
----重点集镇。横沟、双溪、高桥、桂花和汀泗五个重点集镇,加强集镇规划的修编工作,分别围绕工贸、麻纺、林特、桂花和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镇。加强市场建设和住宅开发,完善供水、供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力争建成全区的次中心。
----中心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率先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改善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社会福利。
改善居住条件。以方便生产和生活为目标,综合考虑扶持与开发,抗旱与防洪及土地综合利用等各方面需要,适度迁移与集结农户,优化居民点布局。改善房舍结构,推进“五改”、“三建”工程,力争改厕、改厨、改圈达80%,提高农民居住质量,改变农村面貌。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力争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户户饮安全水,加强道路、通讯等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通油路、邮路,通电话。
增加社会福利。加强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设施建设,实现村村建有完小,有医务室和综合文化室。
2、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围绕空间布局,优化和延伸基础设施,保证时空畅达。
----交通。完善公路、铁路、河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扩建京珠高速咸潘、张公、汀泗联络线三条47公里,完成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升级13.5公里,延伸通村道路1140公里。力争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70公里。完成京广铁路横沟货运中心的改造和武广铁路高速专线咸安段的修建。疏浚北门口至龚家湾航道,恢复淦河水运。加强交通站场建设。完成区长途汽运站的搬迁,提高铁路集装箱中转站的等级。
----供电。继续抓好“两网”的建设和改造工程。新建110KV官埠变电站,完成双溪、张公两个变电站的110KV升压工程和浮山—横沟110KV输变电工程。新建35KV花纹、麻塘两个输变电工程及大幕—渠首、张公—贺胜两个输电工程。建成10KV双峰路、咸宁学院永安校区、鱼水路三个开闭所。积极实施向阳湖农场的电网改造工程,消灭“无电村”。通过“两网”的建设和改造,全面提高全区生产和生活供电能力。
----邮电通讯。以建设信息高速传输网为体系,积极推进数字化、双向化和宽带化。宽带网用户发展到2万户,移动电话发展到 8万户,固定电话发展到10万户。
----市政设施。加强城区道路建设。改造和扩建青盘路、金桂路、双峰路、车站路。完成淦水防洪、城区污水处理工程,综合开发盘泗洲,建成淦河永安游憩带。保护好东门山城区中心绿地,推进双龙山城市公园的建设,修建长安大道休闲广场。改造城区排水系统,延伸城市公交线路,加强城区公厕建设和绿化工程。
3、破除体制障碍。建立城乡支持机制。认真探索农村土地依法流转,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进镇务工经商,发展产业,建立统一的城乡人的登记制度,解决无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一视同仁。
(五)坚持扩大开放,促进交流合作
把对境内开放与对境外开放结合起来,以境内开放促境外开放。把招商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以招商和外贸促对外开放。把经济开放与科技、教育、文化合作交流结合起来,促进全方位开放,打造鄂南开放前沿。
1、融入武汉城市圈
充分利用武汉市的市场辐射功能、资金雄厚优势、产业转移作用和科技开发力量,加强项目对接和“平台”搭建,优化和壮大我区产业结构,使我区率先成为武汉的产业配套基地、科技成果应用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休闲娱乐胜地。领先分享武汉城市圈区域协作的成果与实惠。
----产业配套。坚持错位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与武汉的产业对接。以满足武汉居民生活需求为重点,加大花卉苗木和优质水产品及山区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以配套武汉汽车工业、家电工业、石化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建筑原材料、电子元器件、机电装备等产业,全面提高与武汉的产业关联度。
----科技对接。以企业为主体,依靠武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应用和转化,提高我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鼓励各类企业与武汉的科技协作。
----市场互补。依托武汉大型物流企业,立足辐射周边县市,积极发展物资仓储、物流配送、特许经营、连锁超市等现代流通组织,建设武汉城市圈南部物流中心。瞄准武汉旅游休闲市场,发展休闲娱乐业,把咸安打造成武汉的休闲娱乐城。
----搭建平台。积极参与武汉科技情报、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物资流通、金融合作等方面的直通网络建设,逐步建立金融、科技、人才、项目等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互动共用。
2、加大利用外资和招商引资力度
继续实施“211”工程(结对联络二个国内强势企业、一个科研院所、一个国际强势企业),把招商引资的地域放在大城市,把招商引资的目标放在大产业,长期开展大员上阵,全员招商的大行动。充分利用改革品牌、武汉都市远郊和独特生态环境等优势,采取灵活多样政策措施,吸引外来投资,特别是境外投资。 “十一五”时期,力争有2户以上的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的企业落户我区。
----引导外资投向。以丰富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为取向,加强对竞争力强关联度高产业的引进。鼓励外资投向以森工建材、纺织服装、特种印刷、机电制造为代表的优势支柱工业,以电子、医药、化工、环保、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工业,以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业,欢迎外资投向金融、旅游、商贸、中介服务、教育、卫生等第三产业。同时,积极争取国外中长期优惠贷款,加快生态、环境、供水、城镇基础设施等公共事业发展。
----改进招商策略。坚持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企业为主、全民参与的招商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巩固港澳台、发展东南亚引资渠道,加强同国际金融组织、跨国公司、投资中介机构的联系。同时鼓励开展民间招商、中介组织招商,充分发挥外地咸安同乡的作用,积极组织他们代理招商,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服务协调,社会广泛参与的招商格局。
----优化投资环境。建设文明和谐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规范文明的法制环境。重点建好工业园区。研究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坚决杜绝“三乱”行为,严厉打击“四强一霸”,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3、努力扩大外贸出口
到2010年全区外贸出口突破 1亿美元。继续抓好麻纺、石油工装和卫生材料等出口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积极培育农副产品、绿色食品和有优势的机电产品出口,改善外贸产品结构。
4、加强对外经贸合作
广泛参与国际间、区域间分工协作,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实现管理和技术的跨越,加强建设工程、劳务等方面的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和区域竞标,大力组织劳务输出。
(六)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创造活力
继续推进各项改革,积极创造体制新优势。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努力构建经济社会自主增长和协调互动的新机制,打造鄂南改革前沿。
1、继续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全面完成国有工商企业改制工作。推进国有农场、茶场、林场、养殖场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水利、土地、矿山、城建设施等产权制度创新。促进事业单位盈利性与公益性两种职能的分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促进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2、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事项,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参与投资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简化审批手续,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和不需要政府投资的,项目建设一律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放宽准入条件,灵活掌握注册资本限额,减免登记注册费用,取消不必要的前置手续。继续探索并完善集中审批的方式和方法,办好“政府超市”。
3、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争取列入省管县(区)范围。积极推行“乡财区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模式,推进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和管理。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财政应积极参与全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建设,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建立担保机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到我区设立服务网点,开展金融服务。加快区信用社体制改革,建立以区联社为统一法人的农村信用合作机构。鼓励企业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允许企业“非禁即入”开展民间融资。积极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整顿和建设信用环境,继续开展创建最佳金融信用区(县)活动。
4、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看病难、医药费贵的问题。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推广“以钱养事”的新路子,完善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
5、积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开展区直机关机构改革,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机关。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
五、“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光荣艰巨,困难很多。必须积极履行政府职责,集成发展力量,创新发展手段,优化发展环境,创造发展平台,规范发展秩序,扎实推进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促进市区一体。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市区工业的决定为契机,研究问题,解决矛盾,理顺体制,形成合力。坚持事权财权相统一,权利义务相对等。下放审批权限,扩大区自主权。争取给予更多更大支持,促使项目、贷款、政策向我区倾斜。协调市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实现群众办事“一站式”。建立市区一体、协商友好、相互支持、共进共荣的发展机制。积极支持办好市工业园。
(二)实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有形手”在体制转型时期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善于用足用活上级的政策,解决土地、资金、项目等瓶颈,借助领导力量加快发展步伐。加强地方政策的研究、制订和组合,发挥政策的导向、激励、控制和协调作用,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特别善于运用政策力量,催生市场主体,培植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经营城市土地,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协调发展。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结合新情况,出台新政策,破解新难题。
(三)运用财政杠杆。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完善公共财政网络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聚财用财和生财的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发挥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撑作用,促进财政资金运用公平。建好管好用好各项发展基金,特别是工业和农业发展基金。善于运用参股、贴息、补助、配送和奖励等多种形式,培育优势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增长。
(四)强化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抓手,不断掀起项目建设的新高潮。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搞好项目的策划、论证和评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项目保工期、保质量,早日建成投产。建立项目责任制和领导联系督办制。认真研究解决项目建设投入不足问题,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十一五”期间着力建设党的十二大项目:巨宁集团投资3亿元开发竹纤维、精华麻纺10万锭麻纺改扩建、三六电机万台电动车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两组2×30KW石煤发电与综合利用、神童牧业5万头良种猪养殖小区、向阳湖奶牛公司万头奶牛小区与奶茶开发、南川双石阳武三大灌区渠系整修与滨湖向阳湖泵站改造、永安建材批发配送大市场、淦河及盘泗洲防洪与综合开发、咸高扩建和区职教中心新建、青盘路标志街、凤凰工业区基础设施。
(五)坚持依法治区。积极运用法律法规调节各种利益关系,规范市场行为,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协调发展。政府机关要率先学法、知法、懂法和用法,建设法治政府。要继续组织市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争做守法公民。要加强地方立法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