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人民政府
热门搜索: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极不平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区依托“市区一体”优势,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方针,实施“项目强区”战略,努力向建设鄂南经济强区目标迈进,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发展协调性最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经济实力提升最明显的时期。“十一五”期末,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1.56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6%,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由“十五”期末的24.3:44.4:31.3调整为16.8:48:35.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4亿元,年均增长24.2%,是规划目标的1.21倍;五年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209亿元,年均增长42.7 %,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五年累计招商引资额50亿元,实现规划目标;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亿元,年均增长21.4%,提前两年实现规划目标。2010年,实现外贸出口额4396万美元,是“十五”期末的8倍;实际利用外资2210万美元,年均增长63.8%。城镇化率达到47%,比规划目标提高2个百分点。耕地保有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约束性指标实现目标。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一览表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2005
     年基数 2010年
     规划目标 2010年
    “十一五“
     年均可比增长 指标属性
经济增长 GDP(亿元) 38.51 75 101.56 16(可比)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3.0 50 76.9 42.7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8.71 30 49.3 21.4 预期性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03 2.51 3.04 24.2 预期性
招商引资(亿元) 5.5 50(累计数) 50(累计)  预期性
经济结构 城镇化率% 39.6 45 47  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 24.3:44.4:31.3 18.5:45:36.5. 16.8:48:35.2  预期性
外贸出口(万美元) 549 8000 4396 51.6 预期性

人口
资源
环境 总人口(万人) 56.57 61 61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3.8 3.6 3.6072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20(五年累计) -22(五年累计) -4.85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累计数) -10(五年累计) -2.1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38 43 43.9  约束性
城区绿化率% 27.01 30 33  预期性

公共服务
人民生活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 97.5 98 100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003 12500 14022 11.9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3050 4500 5902 14.1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6 4 4.4  预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85% 89.7%  约束性
新农合覆盖率% 10 100 100  约束性



    ——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后劲增强。“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多项指标增幅在全市名列前茅,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核排名中保持第二方阵前列。“十一五”规划安排全区重要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个,计划投资总额100亿元,实际实施投资项目380个,投资总额约180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比规划目标翻了近一番。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对“十一五”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地增强了发展后劲。
咸安区近年人均GDP(元、美元)



    ——产业规模扩张,聚集效应显现。“十一五”期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6家,比“十五”期末增加70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2.34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54倍,年均增长20.4%;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32家,税收过百万元企业达到31家,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22家和20家。纺织服装、机电制造、森工建材产业进一步壮大,石油化工、玻璃器皿、医药、电子信息和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苎麻纺织、机电制造业进入全省61个重点产业集群,苎麻纺织业被评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有8家企业被评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湖北省著名商标5个,湖北名牌产品10个。2010年,“澳森”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我区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十一五”期间,咸安(凤凰)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亿元,开发土地4平方公里,于2009年获省政府批准挂牌。目前开发区“三横四纵”路网基本形成,完成了路、电、供排水、闭路电视、通讯、天然气和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任务,后期开发继续推进。2010年开发区入驻企业63家,其中47家建成投产,初步形成森工、机电等五大产业园。以巨宁森工为龙头的全省首家现代林业森工科技产业园挂牌成立,列为全省农产品加工园区“四个一批”工程;以华博三六电机为龙头的中国(湖北)机电产业园获批组建。横沟桥、贺胜桥、温泉、双溪桥、官埠桥、广东畈、周家垴等一批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初具规模,已显现聚集效应。

咸安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神童牧业、贺胜温氏、万山红生猪养殖场、向阳湖奶牛良种场、巨宁森工、精华纺织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2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家。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八大板块特色基地和五大养殖小区已具规模,建成产业化基地70多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7万余户,形成了10个专业村、44个专业合作组织、1000多个专业大户。农业抗御风险能力增强,完成了南川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和4座小〈二〉型水库溢洪道扩挖工程,启动了“三八”河、刘家桥河、汀泗河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了高产农田和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电网得到改造,实施了“六改五通”工程,实现了交通、通讯、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12.7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二轮土地延包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跨越发展态势。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得到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武广高速铁路建成运营,拉近了我区与周边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武咸快速通道、武咸城际铁路、咸(宁)黄(石)高速、杭瑞高速开工建设,我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融入城市圈的进程加快,人流、物流可直达国内主要大城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基本建成,为我区后续发展提供了重大能源保障;长江供水工程二期和王英水库供水工程即将建成,制约我区发展的供水瓶颈得到破解;实施了淦河城市防洪、城乡电网改造、城区管道燃气工程,基本完成通村公路建设,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乡协调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改善。

    ——节能减排实现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十一五”期间,先后启动了巨宁森工、汇美达工贸、桂泉纺织、马桥纺织、山立化工和精华纺织等重点企业节能技改项目,关闭了8家小炼钢(铁)厂、3家小电石厂、1家小水泥厂;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广泛开展机关(单位)节能活动。2010年,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在“十五”期末基础上下降22%。关停苎麻小脱胶生产线21条、小造纸厂7家、土法炼油厂5家、小钒厂5家,拒批拒引铅冶炼、电路板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23个,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精华纺织、维雪啤酒、巨宁森工、京珠高速服务区、区人民医院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达标排放。永安污水处理厂、苎麻脱胶中心、贺胜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先后开工建设。淦河、高桥河流域的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40 %,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5%,分别比“十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SO2、COD排放量减少实现控制目标。启动了梁子湖水源地生态保护,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社会保障能力增强,民生得到较大改善。2010年,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9780人,覆盖率达到89.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608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19340人,“新农合”覆盖率100%,政策范围内补偿率60.1%。“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022元,比“十五”期末净增6019元,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2元,比“十五”期末净增2852元,年均增长14.1%;分别提前一年和两年实现规划目标。2010年人均社会消费达到8088元,比“十五”期末净增4745元,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6.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成就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够仍然是我区的最大实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主体培育缓慢,“十一五”规划的部分产能项目没有实现。二是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大,挤占发展环境容量,对我区节能减排形成较大压力;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尚未形成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三是地方保障能力依然不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民生问题压力较大,统筹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二、发展态势

    ——“市区一体”协调更加顺畅。“市区一体”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咸安域内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壮大经济总量;有利于增加就业,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收入;有利于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目前“市区一体”的协调衔接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初步形成“多赢”的利益联接机制和全局意识,有利于整合、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统筹协调发展。2010年,我区被市委、市政府列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必将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获得更大支持,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区域中心”地位更加明显。咸安是鄂南地区离大武汉最近的城市,是鄂南的交通枢纽,是咸宁市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是武汉城市圈的节点,处于鄂南“区域中心”地位。“十一五”以来,我区区域带动性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区域产业配套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商贸物流、交通、旅游、金融、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发挥咸安在鄂南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凸显区域中心地位。“十二五”时期,我区必将成为鄂南区域最具活力的地区,经济发展将进一步加快。

    ——“圈域一体”推力更加强大。我区与武汉江夏区接壤,武广客运专线已经投入运营,武咸城际铁路和武咸快速通道即将建成,咸(宁)黄(石)高速在建。我区与武汉和圈内其它城市将不再是“异地”,而是“同城”,与圈域内城市联系将更加紧密;而且我区又处于武汉城市圈的紧密层,与大武汉的融合更为便捷。这有利于我区建设武汉产业配套平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未来一个时期,我区必将分享城市圈发展带来的诸多便利,进一步推动我区加速融入城市圈发展。

    ——“新港建设”空间更加广阔。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全面启动,我市“一江两河”(长江、淦河、陆水河)发展战略开始实施。我区已纳入湖北长江经济带武汉新港建设规划和我市“一江两河”发展规划,特别是武汉新港咸嘉新城、咸宁长江大桥建设启动,我区发展空间将得到更大的拓展,并将持续增加我区发展动力,进一步开辟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开发”政策更加给力。我区是全市唯一被划定为国家层面的重点经济开发区域。目前,我区正处于各种激励发展的政策叠加期,将在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建设方面获得更多、更持久的政策支持。同时,我区作为鄂南区域中心,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将获得各种先机,这为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纵观“十二五”发展前景,我区具有环境容量较大和生产要素成本较低优势,又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正处于积蓄能量的释放期。因此,“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附件:
新闻资讯一网打尽,政务服务尽在手中。
云上咸安
咸安发布
  • 欢迎下载“云上咸安”APP、关注咸安政府网官方微信“咸安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云上咸安”二维码下载APP。
  • ②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或搜索“咸安发布”、“xianancn”关注微信公众号。
【 打印 】
【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