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鄂南经 济强区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创新型咸安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摆在科技工作者乃至全区人们面前的一件大事。面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科学编制《咸 安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对于建设创新型咸安,充分发挥科 学技术的先导和推动作用,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咸安区“十 二五”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形势与任务
(一)我区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科技部门 的指导下, 咸安区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大力实施“科教 兴区”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科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着力营造科技发展环境,加速科技 成果转化,加快技术开发与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 技术改造升级,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出了一 条切合本地实际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之路, 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等严重自 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地 区经济发展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产业结 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 进,"三农"工作成效突出; “两型”社会建设顺利起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民生事业不断发展,和谐咸安有序推进,是改革开放以 来咸安发展最好最快、社会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之一。
1、我区科技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十一五”期间,我区共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 6 个,省级 科技计划项目立项 51 个,共争取无偿资金 1260 万元,立项数目不仅 居全市之首,在全省县(市、区)也名列前茅。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 划项目 154 项,投入科技项目资金 5512 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 可新增产值 34.5 亿元,利税 8.7 亿元;共推广科技成果 106 项,引 进消化新技术 125 项, 开发科技新产品 198 个。 累计申请专利 615 件, 授权专利 326 件。2005-2006 年度和 2007-2008 年度,我区科技进步工作均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2、工农业领域科技进步成效显著。 (1)应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完成 技改项目 83 项,完成投资 30 亿元,其中,高技术起点的项目和投入 占到一半以上。实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科技项目 36 项,投入科 技经费 756 万元,带动企业投入 1.07 亿元。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 解决技术难题 126 个,其中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28 个;开发新产品 84 个、新技术及新工艺 32 项;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 68 项,可新增产 值 10.4 亿元、利税 1.63 亿元。 (2)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 20.83%,比 2005 年的 11.41%增加 9.42%。全区有 8 家企业被认定为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企业 21 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 7 家,华宁公司、华博三六公司纳入“湖北 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 (3)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十一五” 期间, 通过加强农业新技术、 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吸收、示范和推广,共开发和推广农业新技术 近 100 项、新模式 60 项、新品种 83 种,有 20 项农业科技新成果得 到生产性推广应用。 设施农业稳步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工厂化养猪、设施渔业养殖 初具规模。 培育了 10 家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 10 家农业重 点科技示范户,建设了 20 个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高支苎麻种植 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纳入全省一百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巨宁公 司、贺胜温氏公司、川玉茶业公司等三家企业纳入省农业科技创新示 范企业。 水稻优质率达到了 90%,油菜双低化率达到 100%,水产品优质率 达到 60%;绿色农业发展较快,全区无公害蔬菜、有机水果、有机茶 叶种植面积由零起步达到 1 万亩。
3、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速度加快。(1) 民生事业实现了新改善。 新增城镇就业 16038 人, 帮助 3625 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3%以内。 “五保 合一” 社会保障体系高效运转,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增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生等事业投入,各项社会事 业协调发展。 (2)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先后关停了 21 家苎麻小脱胶厂、7 家 小造纸厂、6 家小钢厂、5 家小炼油厂、2 家小钒厂。我区主要污染 物排放浓度和总量有了明显降低,年实现 COD 减排1981.74 吨,SO2减排 685.4 吨,单位 GDP 能耗 1.34 吨·标煤/万元,全年万元地区 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 5.63%。 (3)社会信息化建设。 “数字政府”初具雏型。政府各部门均实 现了办公自动化和联网办公。14 个乡、镇、办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网 站、网页,区乡联网;科技信息化建设形成体系, “咸安科技网”已 经成为全区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防灾减灾、社会公共安 全、环境保护等领域通过应用以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提高 了预报、预警、防御、控制能力。
4、科技进步宏观环境不断优化。 (1)科技政策完善配套。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激励创新、推 进产业化、资助专利申请、重奖科技人才等重大科技政策文件 20 余 件,有效地改善了科技进步的软环境。 (2)科学技术支出经费大幅增长。科学技术支出 1360 万元,比 2005 年 490 万元增加 870 万元,增长 177.6%,占当年财政预算支出 的 1.18%,达到科技部要求。 (3)科技管理得到加强。区、乡、村三级构建了科技组织网络, 14 个乡镇办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科技助理员,村级建立科普工作 委员会, 主任由村委副主任兼任。 全区科技管理体系健全, 职能明确, 在科教兴区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4)区级项目管理规范。为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科学决 策机制,我区开展了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改革,实行实地调研、专家评 审、部门会商报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对启动的项目,坚持全程服务、 全程监控,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实施进度。项目完成后,坚持做好项目总结、验收、评价和科技进步奖推荐、申报、评定和奖励工作,有效 地提高了科技计划项目的运作质量。 (5)科技服务形成体系。 “十一五”期间,全区有省级企业技术 中心 1 个、区级 15 个,企业与高校共建技术中心 3 个。建立了 2 个 博士后产业基地、3 个硕士实习点、14 个区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初 步形成了以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以 10 个专业性示范龙头企业 为骨干的服务体系。 全区知识产权管理及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企业专利示范工作取得 成效,汇美达公司被纳入第四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007 年,我区被批准为全省知识产权试点区。 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区抓住农村公益性服务" 以钱养事"改革的机遇,按照“区、乡、村、企”四位一体的布局, 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区科技服务指挥中心、已建 6 个乡镇服务中心、10 个龙头企业服务站、24 个村级服务点,基本形成以区级“农业科技 110”指挥中心为核心,以乡镇办场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协会、基地、 企业、行政村服务站(点)为依托,以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为支 撑的“网络系统化、信息最新化、传播快速化、服务多样化、投入多 元化”的现代农村科技 110 服务体系。我区农村科技 110 服务体系被 省科技厅领导誉为“咸安模式”在全省推广。 (6)科技素质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区精心组织了一年 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连年获省科技活动周、全国科 普日湖北省优秀组织奖;广泛开展了“科教进社区”活动和“科学素 质”工程,咸安科协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极大地 提高了全民科技素质。
(二)挑战与机遇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咸安经济社会 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走具有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指导思想的提出, “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 实施和我省武汉城市圈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 都给咸安科技发展带来 了历史性的机遇,认准机遇,抓住机遇,必将迎来我区科技进步工作 的大跨越、大发展。 同时,我区的科技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区科技发展虽然取 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一是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不快,对推进全区经济结构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三 是现有产品的技术和规模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四是科技投入渠道不 广,企业科技投入明显不足;五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及其服务环境有 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六是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高层 次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基层技术人才缺乏;七是科普基础设施较 为薄弱,与我区城区功能提升不相适应。这些都给我区“十二五”科 技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咸安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 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以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 为契机,以保持咸安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为主线,以“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以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为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重点抓 好科技项目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具有核心 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优势品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 高新化、农业和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咸安、和谐型社 会,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原则 “十二五”咸安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科技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中心, 面向全区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面向行业、企业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面向“三农” ,积极组织和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为前提,积极推进咸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节约 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排除各种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营造有 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推进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决策 机制,改革科技项目、科技评价、科技资金、科技人才、科技奖励等 管理机制,建立与经济体制相配套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直接面
向经济、服务经济的科技进步新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两 张皮”的问题。
3、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企业应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增 强科技进步的原动力。在这一前提下,把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再 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支持企业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引进及 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走符合咸安实际 的自主创新的道路。
4、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 在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增强自主 创新能力的同时,鼓励企业敞开大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 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建立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 新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速科 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规律, 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各方面科技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保障,实 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科技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区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和核 心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传统产业高起点技术改造取得显著成效,高 新技术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事业科技进步取得全面进展,科技进步为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 济发展,为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 的支撑,全区科技综合竞争实力位于全省前列。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 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1.5%;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 20%,企业专 利技术实施率达到 70%;50%规模以上企业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专利产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末降低 20%以上;科 技进步对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5%以上,建立特色产业基地 3 个,产业集群 3 个。
(二)具体发展目标 1、工业领域科技进步目标 ——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递增 15%, 2015 年达到 50 亿元; 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25%以上; ——培育 8 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产业重点龙头企 业 5 个;细分市场龙头企业 3 个;建设的创新型企业 4 个;高新技术 企业 5 个;上市后备科技型企业 4 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 个。 2、农业领域科技进步目标 ——引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 60 项,培育具有 较高的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 30 个;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 100%;畜牧水产品名特优率达 到 90%;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 60%;优势农作物生产主体技 术达到全省领先水平;6 个以上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5 个以上农产品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 ——建成林木、苎麻、水产品、果蔬加工 4 个农产品加工板块, 使全市农产品与加工产品产值比率提高到 1:1.5;——建成 10 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培育 30 家高水平的农业科技 示范户。 3、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目标 ——教育事业。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师资力量不 断加强。民办教育逐步兴起,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步发展。 ——医疗卫生。 建立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平台; 完善医疗急救、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及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卫生 事件的处理能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使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 非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环境保护。环境监测、控制科技手段基本完善,对重点污染 源实行在线实时监控; 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治理能力和废物资源化利用 水平大幅度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扼制,城乡生态环境进一 步改善。到 2015 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末减少 10%; 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 96%;城市污水处理达标(Ⅱ)排放率达到 60% 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60%以上。 ——公共安全、防震减灾。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 急处置的技术支持, 不断提高早期发现与防范能力以及应急救护的综 合能力;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气象、地质、地震等自然灾 害预报、 预警系统, 整体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 ——科学普及。健全和完善咸安科普网络体系,增强科普工作的 科技手段。通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到 2015 年,全区 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达 6.6%, 力争创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区。 4、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个,重点实验室 2 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4 个; ——建立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2 个,技 术交易(转移)机构 2 个; ——重点建设农技 110、农村技术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等新型 农技服务机构。 5、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配置适当,能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 科技人才队伍。到 2015 年,各类学科带头人及行业首席专家达到 50 名、高级工程技术专家 100 名、企业生产一线熟练技工和农村乡土技 术人才 2 万名。
(三)总体布局 我区在“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是: “收集信息,培 训人才,区位优先,分层推进” 。工业方面以森工公司、精华公司、 华博三六、华宁公司、阳光电气等重点企业为中心抓好技术攻关,以 高新技术为动力,力求产品质量高精尖;农业方面以发展优质水稻、 优质玉米、优质油菜为重点,重抓丘陵和湖区乡镇新耕作模式推广, 林特生产以山区乡镇为重点,着力推广竹木生产的新技术。总体格局 构想是:农业→提供原材料→工业→加工周转站→商业→实际价值。 (1)咸安城区——科技信息收集,传递中心,引才引资中心, 科技服务中心,重大科技决策中心,申报科技项目联络中心。 (2)山区——竹木丰产林示范区,速生经济林大面积推广区, 竹制品加工重点区。 (3)丘陵乡镇——稻谷、玉米、油菜主产区,特色农产品品种 培育基地、茶叶基地、苗木花卉基地、水果基地。(4)库区、湖区——大面积养鱼示范区,水产品良种繁殖基地。 (5)凤凰工业园区——工业发展密集区,招商引资重点区,高 新科技扩充重点区。 (6)双溪桥镇、横沟桥镇——苎麻繁育基地,麻纺工业重点发 展区。 (7)向阳湖奶牛场——优良奶牛繁育基地,乳制品业发展重点 区。 (8)贺胜桥镇——养鸡产业发展中心,鸡苗、防疫、饲料、饲 养技术集成中心。 (9)官埠桥镇——獭兔产业发展中心,兔种、防疫、饲料、饲 养技术、加工集成中心。
四、 “十二五”咸安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与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要紧扣经济发展的主题,着眼于应对经 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以 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集中力量开展科 技攻关,力求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先进水平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全面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 争实力,与全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突出以下 几大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周密部署,分步实施。
(一)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植 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根本途径。我区目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高附 加值产品、名特优产品不多,严重制约了我区综合竞争力。因此,立足我区优势产业,突出重点领域,加强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 高新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 全面提高咸安整体竞争实力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 医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 从而带动全区高新技术产品的突破性发 展, “十二五” 到 期末使其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25%, 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 形成 8 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 集团。
1、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以我区资源优势为依托, 组织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积 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对我区高新技术项目的支持,争取重点 项目进入国家省各类专项计划、技改计划和火炬计划,从而加快我区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项目为:新型大功 率高效节能机电、大尺寸 LED 节能型高亮背光源生产工艺、轧钢机 测压头修复技术、高电压的端部电场分析软件、油电混合助力车、电 动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离心成型异形玻璃器皿、新型液压系统优化 设计及制造技术、无甲醛多层实木地板生产新技术、磁诱导技术控制 的无轨移动货架、屈螺酮合成工艺、痹痛丸新药创制。
2、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实施大公司战略和品牌战略,在全区实施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支 持澳森公司、汇美达公司、阳光电气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强技术中 心建设,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向现有企业的 渗透,促进企业及产品的升级,使它们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 景好、经济效益可观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抓好重点项目实施和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 积极为全区各类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广纳人才、广筹奖金,采取优惠政策,培养和扶 持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壮大,通过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活跃创新氛围, 提供后备项目,培养和锻炼大批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积累人才资 本,促进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二)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是提升传统产业尤其是支柱产业综合 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出路,要立足我区产业特点和产业优势,做好四大支柱产业的技术提升工作。 一是依托苎麻资源丰富的优势, 利用先进的技术, 通过技术引进、 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彻底改变原麻外销和粗加工模式,走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 升级,力争将咸安苎麻产业建成湖北第一,全国一流。 二是精心打造“五园”,推动产业链升级与延伸。
(1)节能电机产业园:整合华博三六、华博阳光、阳光电气、三 合机电、同发机电等电机企业制造资源,以华博电机为龙头,依托湖北华博阳光电机新上的年产 300 万 KW(千瓦)高效节能电机系列产 品项目,支持华博申报国家级节能电机生产基地,加强与上海发电设 备成套设计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进行研发合作,引进 武汉、东部沿海地区从事电机生产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的电机产业 链,完善的产学研科技创新机制,从而使公司产品技术始终保持在同 行业领先地位,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森工产业园: 由湖北巨宁森工股份有限公司独资 (或合资) 38000 万元,全套引进德国辛北尔康普进口生产线,建设一条年产26 万立 方米连续压机中(或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生产木质中、高密度纤维板。另外,引进 20 余家配套建设板材深加工印刷生产和澳森、国辰、恒顺等从事地板、家具、橱柜、装饰纸板材设计加工的企业。打 造一个以巨宁为森工产业龙头的板材城,建成“一加二十”的产业集 群。
(3)电子制造产业园:以奕东电子为龙头,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 合作,引进上海(江浙) 、广东沿海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研发新产品, 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延伸先进电子精密制造业产业链,逐 步形成科研、生产、销售一条龙电子制造产业园。
(4)食品医药产业园:依托咸安年产 300 余吨桂花鲜花的丰富资 源,整合全区从事桂花加工企业,联系高校、科研单位,以桂花食品加工为重点,搭建食品医药加工平台。以咸安现有桂花加工企业转移 到园区为主,吸引其它从事食品、医药加工企业入驻园区,特别是国 内外知名食品、医药加工业企业的入园,打造中国(湖北)食品医药 产业园。
(5)钢化玻璃器皿产业园:以咸宁汇美达工贸有限公司为龙头, 采用世界先进钢化玻璃加工设备,引进 20 余家从事钢化玻璃及玻璃器皿生产的企业,紧紧依托现代化建筑业、交通工具、餐具、家具和 橱柜广阔的市场需求,开发、研究、生产各种节能环保钢化玻璃及器 皿,建立以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标准化中国(湖北)钢 化玻璃器皿产业园。
(三)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以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发应用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植一批农业强势企业,建成一批具有强 劲竞争力的农业新型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1、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设 施农业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等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继续实施优质稻米、优质油菜、优质茶叶、优质苎麻、优质水果、名优水产品等六优工程,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
(1) 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及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选育 2 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水稻新品种, 通过省级新品种审定; 引进推广超级稻和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米以上标准的水稻新品种,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等,使我区主要农作物全面实现优质 化。 ——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免耕、直播、撒药等 轻型简化节本增效农业种植新模式。 ——在贺胜、横沟、双溪、官埠、汀泗、向阳湖、高桥、马桥、 桂花等乡镇建立 30 万亩优质稻和 26 万亩优质油菜粮油板块基地。 ——在双溪、横沟、官埠等 9 个镇,每个镇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 原则选择 5000 亩样板片,进行示范种植,推广 “湘苎二号”“华苎 、 四号”等优良品种,建立 8 万亩良种苎麻板块基地。 ——在原种场、官埠蒿林畈和双溪杨堡畈建设 1000 亩无公害蔬 菜核心示范基地,带动新发展蔬菜基地 5000 亩。全区蔬菜面积 20 万 亩,总产 26 万吨。 ——依托金桂湖林业公司、鹏程公司,向 106 国道翠竹岭方向和 咸通路界水岭方向发展,扩大桂花走廊规模。建立 5 万亩桂花板块基地。 ——以汀泗、大幕、高桥等中心产区乡镇为主,向全区各乡镇辐 射延伸,大力发展丰产竹木板块基地。 ——从 107 国道、贺泉公路沿线、到咸安城郊,向南沿马柏公路 延伸到桂花镇,向西沿咸潘公路延伸到向阳湖建立 6 万亩花卉苗木板 块基地。 ——以天人园艺公司、香峰园、汀泗川玉公司为龙头,建立 3 万亩标准化果茶板块基地。 ——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兴建休闲农庄、垂钓中心、田 园景观等农业庄园 50个,建立新型农业庄园板块基地。
(2)优质高效健康养殖技术 ——以神童牧业、正宏等公司为龙头,培养壮大养猪大户,建成 生猪养殖小区,全年生猪出栏 20 万头。 ——依托温氏禽畜公司,加快发展肉鸡养殖小区。 ——依托向阳湖牛奶公司,兴建奶牛养殖小区。 ——发展特种水产养殖 7 万亩,产量 2500 吨,发展鱼稻混养 2 万亩、稻虾连作 2 万亩,兴建特种水产养殖小区。 ——依托金月獭兔公司,发展獭兔养殖小区。
(3) 农业标准化及可持续发展技术 ——发展有机茶叶, 建立有机茶标准化种植与加工科技创新示范 基地,开发研制植物源茶树杀虫剂“查虫清” 有机桂花红野茶。 、 ——发展有机水果, 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共同建设湖北省有机园 艺研究所,形成有机水果种植示范基地核心区 500 亩,示范区 4000 亩,辐射区达到 30000 亩以上,开发有机果醋饮加工。——发展绿色蔬菜。开发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提高工程化和标 准化水平,使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 500 亩,经认证的 无公害蔬菜品种达到 6 个。 ——推广水稻无害化生产技术。在全区建设 20 万亩无公害水稻 生产技术示范区,力争 1 个以上产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引进和开发快速低成本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健全农产品安 全检测体系,推动建立农产品产地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2、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围绕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 值,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加工深度化、生产规模化和技术集约 化,集成优势,突出重点,全面提高我区农业产业化水平。 (1)以精华公司为龙头,引进种植优质苎麻新品种,建立高支苎 麻种植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研究开发高效节水减排的高品质苎麻纤维 生产新工艺及废水治理循环利用新技术,苎麻产业总产值达到 25 亿 元。 (2)由湖北巨宁森工股份有限公司独资(或合资)38000 万元, 全套引进德国辛北尔康普进口生产线,建设一条年产 26 万立方米连 续压机中(或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生产木质中、高密度纤维板, 做大做强企业。 (3)依托湖北菁春生物制药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生物酶技术与膜 技术相结合,由淡水鱼及鱼初加工废弃物制取鱼蛋白肽,年销售收入 达到 30160 万元。 (4) 建设咸宁金月獭兔养殖有限公司种兔繁育和獭兔养殖示范基 地,开发硝皮染色加工技术、獭兔皮服装及服饰加工技术、獭兔肉制品加工技术、獭兔内脏提取生物制药技术,实现循环经济生态模式, 促进獭兔养殖产业化。 (5)支持向阳湖牛奶公司开发桂花富硒牛奶及其牛奶制品。
3、农业信息化。 注重实效,加强示范,建设平台,整合资源,以信息获取、成果 转移、网上经营、远程教育和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改造为重点,稳步 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1)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 1 个区级新农村综 合信息服务指挥中心,14 个乡、镇、办、场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 心,138 个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 农资经销点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点。 (2)加强对我区农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的引进开发,建立全区 农业专用数据库,开发和引进能覆盖我区主要产业的专家咨询系统。
(四)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到“十二五”期末,在全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 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科技创新体 系。
1、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1)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 容,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 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到“十二五”末,全区要新建成澳森木制品、华 博三六电机、三合机电等 3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宁防腐技术、汇 美达钢化玻璃 2 个企业重点实验室;华声机电车用大功率节能电机、 阳光电气高性能大功率变压器、凯莱有机葡萄种植、圣龙江春桂花红茶生产等 4 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2)支持企业组建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 重点依托武汉高校优势科技资源,搭建技术供需交流合作平台,建立 以项目为载体,以双方利益为纽带的市场化、长效化的全面技术对接 新机制。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林产品、苎麻、机电三大产业技术 创新联盟。 (3)各类科技计划要针对企业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企业进行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 心专利和技术标准,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同时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效制止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2、构建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1) 建设巨宁森工林产品加工技术服务中心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 台、咸安经济开发区高新企业孵化中心、向阳湖农业科技型企业孵化 中心、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培训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 (2)大力发展技术、人才信息服务,技术产权交易、科技项目评 估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建设好咸安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咸安区技术创业中心,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 (3)依托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资源,组建我区各类学科带 头人及行业首席专家 50 名的专家顾问团,为区委、区政府的科学决 策,为加快推进我区科教兴区战略搞好服务。
3、建设新型农技服务体系。(1)发展专业服务机构。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乡镇农技站、科技 特派员发展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和 市场衔接, 实现技术服务商品化、 服务主体企业化和服务水平优质化。(2)发展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发挥专业技术合作组织运行机制灵 活, 与市场联结紧密和行业信息灵敏的特点, 开展行业内技术、 信息、 培训、质量标准和营销服务。重点提升苎麻、养鸡、香菇、獭兔、花 卉苗木、油茶、有机水果等技术协会的服务功能。 (3)发展科技示范户。进一步扩大重点科技示范户的培育规模, 扶持他们提高产业和科技素质,促进产品向名特化、生产向规模化、 技术向标准化、经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发挥技术示范辐射作 用。
(五)促进社会事业的科技进步
1、卫生、文化、教育 ——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 ——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积极推 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与投入,鼓励社会参与,完善政 策,健全制度,加强监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不断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教育、旅 游等领域的整合。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的要求,不断加强学前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做好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注重教育公平和 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切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高度重视青少年和妇女儿童工作,依 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鼓励发展民办福利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做好残疾人和老年人优待工作。
2、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 经济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矿产综合利 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 ——研究开发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废气中的 SO2、 (粉) 烟 尘; 废水中的 COD 和氮磷的无害化再处理技术和设备,抓好重点行业、 重 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节能成排; ——大力推广环保、新型实用的环保治理技术、清洁生产和循环 经济技术,推广高品质苎麻纤维生产新工艺及废水治理循环利用、新 型无滑环绕线式高效节能电机、损耗变压器等重大技术,研究开发茶 树新型防虫剂“茶虫清”产业化生产技术、高效甲醛清除剂生产新技 术、苎麻脱胶生物菌种稳定性及活力、医疗垃圾及污水无害化规范化 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环境信息化水平。 3、防震减灾 ——全面启动本区域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估和地震设防工作。 ; ——完善南川地震台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做好地震前兆(地磁)观 测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围绕适应防空防灾应急指挥的需要, 建设 防空防灾资源数据库;按照简捷、高效、经济、实用的原则,利用现 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全区统一的防空防灾综合信息平台。4、城 市建设、公共安全 ——研究开发新型住宅节能节水技术, 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 改善技术,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研究重大工业事故控制及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和隐患治理 技术,先进刑事犯罪刑侦、勘验、取证、鉴定技术。
五、 “十一五”咸安科技发展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进步、 提高创新能力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 抓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定期研究解决科技发展与改革 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主动地为科技发 展服务;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配合,建立全面、便捷的信息沟 通渠道,加大科技资源的集成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二)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强化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区本级科技 三项经费确保按 1.1%足额到位并逐年有所增长。各级各部门要重视 科技投入, 努力做到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速度。二是坚持以企业科技投入为主体。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人 员培训投入,推动其成为技术投入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研究开发 的经费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 5%,区直重点骨干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 应积极创建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其研发投入应高于 3%。三是建立和 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 引导和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 风险投资公司涌现和发展,多渠道筹措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资金。 大力吸引国内外风险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来咸安创办风险投资公 司。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和资产重组的步伐。
(三)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注重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有一定研发能力的技术中心给予扶持,提高创新体系服务能力,引导企 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走产、学、研 结合的路子,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大力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建 设。加强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指导和管理,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 质量。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管理、人才、政策法规等多内容、多形 式的咨询服务;大力培育技术市场,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区生产 力促进中心要通过国际 ISO9001 管理体系认证, 并争取进入省级示范 中心行列。三是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技人 员参与产业合作研究,或以各种形式进驻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促进 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 中间环节。
(四)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 一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确立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 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 人才,给予政策优惠。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和经营者,要给予荣誉 和物质上的重奖,全面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最大 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育 体系。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 学习培训,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三是积极引进我 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和紧缺人才, 重点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 需的高级科研人才和熟悉国际规则的法律、金融、外贸、咨询、管理 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是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实施, 以专利示范企业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企业专利工作制度,加强企业专利工作体系建设。建 立全区专利信息库,为企业开发专利产品提供服务。大力支持企业开 发专利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努力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继续对申 报专利给予资助,鼓励专利发明和专利申请,对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 给予奖励。三是大力发展专利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和扶持包括专利代 理、专利信息服务、专利检索、无形资产评估等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发 展。四是加强专利执法,强化执法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积极依法查处 假冒他人专利等行为,及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企 业专利技术、专利产品的合法权益。
(六)切实加强科普工作 一是切实增加科普投入。 科普经费的投入应按总人口人平不低于 0.3 元的基数上,年实际递增幅度不低于 10%的标准,各级政府投入 到位的科普经费“十二五”末要达到人均 0.5 元。二是以区科技馆、 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社区科普宣传长廊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普设施 和科普场馆建设。三是重点抓好企业科普工作、农村科普工作、城市 社区科普工作和青少年科普工作。充分发挥各级科协、职工技协、农 业专业技协以及各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作用,完善科普工作体系, 建立科普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