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人民政府
热门搜索: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3

一、 国家宏观策略 3

二、 湖北省发展战略要求 4

三、 咸宁市发展要求 4

四、 规划编制范围及期限 5

第二章 相关规划分析 5

一、 上位规划 5

二、 相关规划 7

三、 规划评析 9

第三章 现状评析 10

一、 现状概况 10

第四章 规划总则 19

一、 规划编制依据 19

二、 规划原则 19

三、 规划重点 20

第五章 目标及定位 20

一、 发展目标 20

二、 规划区定位 21

三、 规模预测 22

第六章 人口城镇化战略 22

一、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新区,转化为城镇人口 22

二、积极引导就近就地城镇化 22

三、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措施 23

四、重点促进城中村和棚户区人口市民化 24

第七章 城镇化产业发展战略 24

一、产业支撑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25

二、城镇化产业发展路径 25

第八章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 29

一、用地适宜性评价 29

二、“五线”控制 30

三、土地利用规划 31

第九章 绿地系统规划 39

第十章 景观风貌规划 41

第十一章 综合交通规划 44

第十二章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47

第十三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48

一、 给水工程规划 49

二、 污水工程规划 50

三、 电力工程规划 51

四、 通信邮政规划 52

五、 燃气工程规划 53

六、 供热工程规划 54

七、 环卫工程规划 54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规划 55

第十五章 综合防灾规划 56

第十六章 空间发展时序 57

第十七章 规划实施 59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国家宏观策略

(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及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工作的新要求

2015年12月时隔37年后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会议提出五大发展要求。指出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强调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同时,强调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城市规划工作要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

(二)“四化”同步发展与新型城镇化

《十八大报告》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并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和重点:

(1)突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集聚压力;

(2)突出“产城融合”,将产业发展作为城镇化的基础要件;

(3)突出新农村建设,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城镇化的首要协调内容;

(4)突出城市发展中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两大核心领域;

(5)突出以“常住人口”为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6)突出城市“土地使用率”的控制和提高。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指出,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而它的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从实质上成为城里人而非单纯的户口城镇化。

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第一,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要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深化“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不断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能力。第二,提高城市群建设质量。全面实施城市群规划,稳步开展都市圈建设,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第三,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城市经济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绿色人文城市,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第四,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做好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制定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措施,清除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加大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力度。第五,深化城镇化制度改革。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大试点地区改革平台作用。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新体制与新机制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重点和改革方向,强调“以农业经营方式和承包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和保障农民权利”两大重点改革领域,为今后农民的“人的城镇化”指明了方向,从制度层面有效指导城镇化进程。

二、湖北省发展战略要求

(一)《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将湖北省划分为武汉城市圈城镇联合发展区、宜荆荆城镇联合发展区、襄十随城镇联合发展区、山地特色联合发展区四个区域。

其中:咸赤嘉城镇密集协调发展区归属武汉城市圈城镇联合发展区,是武汉城市圈西南发展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武汉城市圈对接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纽带。

规划指出:“该区域应以咸宁市区为中心,联合嘉鱼和赤壁协同发展。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型产业,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发展模式。结合高速公路、咸宁—吉安铁路联络线、常德—岳阳—九江铁路及武汉新港建设,布局建设覆盖鄂南、辐射湘北和鄂西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及武汉圈南部旅游集散中心。

(二)省级战略,咸宁实施

深入实施“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坚持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极发展、协同并进的局面。推进“多级”协调发展,支持咸宁建设成为特色增长极。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创新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绿色、人文、智慧的现代化城市。

湖北省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功能,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强化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规划发展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

三、咸宁市发展要求

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一城十区”的战略构想,横沟新区所处的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迎来新时期的发展策略,以乡村振兴,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搭建“五园两城一港”的区域空间发展体系,实现咸宁市城市副中心,高新产业示范区、创新产业聚集区、产城一体示范区的构建。


咸宁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城镇产业体系,以城镇化为抓手,推动人口与产业共生,推进城镇产业体系建设。实施“十大规划行动”,推进城市功能新区、棚户区改造、特色小镇建设、以新型城镇化拉动投资和消费。实施产业园区域城镇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互动。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区域协调共建、城乡融合发展,最大限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四、规划编制范围及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以咸宁主城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和咸宁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为契机,结合“一城十区”战略规划、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高新区“多规合一”规划,充分考虑未来新区建设对于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的需要,对不同功能分区进行再次整合划分,确定本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以多规合一确定的横沟新城为基础,结合区域主要交通路网,确定本次横沟科学城规划范围:

以横沟老镇区为基础,北以317省道为界,东以泉都大道(武咸快速通道)为界,南以蕲嘉高速、武咸城际铁路、光谷南二路、107国道及桃源大道为界,西以武广高铁为界,规划总控制面积约为10.52平方公里。

依据行政区划,规划区涉及横沟老镇区及周边的付桥村、孙祠村、群力村、袁铺村及李堡桥村等,除付桥、孙祠等因高新区建设,已纳入城市建设区,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外,群力、李堡桥等村庄内涉及大量的农村居民点及农业用地的流转。

2.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年限及最新修改的咸宁市总体规划一致,为2018—2035年。

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2018-2020年;远期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第二章 相关规划分析

一、上位规划

(一)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城乡规划区范围为现状主城区、向阳湖镇,以及横沟桥镇、官埠镇、贺胜桥镇、汀泗桥镇、马桥镇区以及部分行政村等区域,咸宁规划区内含街道办、镇、村共39个,总用地面积为674平方公里。主城区范围为现状城区以及向东北扩展至横沟桥镇,向南拓展至马桥镇区域,向西北拓展至向阳湖,总用地面积为165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咸宁市域中心城市,湘鄂赣边界地区商贸物流中心,武汉城市圈生态宜居城市,中国温泉旅游名城;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高效清洁能源、现代商贸物流和旅游休闲度假等主导产业,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将咸宁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和长珠潭城市群联结线上节点城市、湖北省南部门户城市、武汉城市圈以温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城市。

城市职能:充分发挥其生态旅游优势、综合区位优势、清洁能源优势等三大优势,抓住武汉产业结构升级和扩散的有利时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高效清洁能源、纺织、森林竹林加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现代轻型制造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型产业,将其建设成为高效清洁能源基地、麻棉纺织基地、森工板材加工基地、生态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和生态旅游与休闲度假养生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城市与和谐宜居城市。

空间发展方向:中心集聚,交通带动、拥湖拓展。

总体布局思路:“花园组团与TOD模式相结合的综合布局方式”为基础,注重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引导效应,从城乡统筹发展出发,以中心主城带动外围新城、组团、集镇、中心村发展的模式,形成“一核、两轴、两带、三片”的空间布局结构。(咸东工业片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现代物流以及生活居住功能,形成职住平衡的现代产业园区。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引进发展新型产业,将其打造为咸宁市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围绕货运站的建设,集中发展物流产业,打造为咸宁物流服务基地。积极承接武汉职教转移,在横沟桥集中建设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创业孵化、高新技术研发等产业的职教基地,为咸宁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建设,形成咸宁职教品牌。依托横沟河,保留现状山体建设为产业园区绿化公园,提升工业园区景观形象。依托绿化公园、武咸城际铁路站点,完善居住生活配套功能,建设完善居住社区,达到工业园区职住平衡。)

产业布局:咸宁重点发展机电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森工建材业、生物医药业、食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鄂南重要的机电、麻纺、丝印、森工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规划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依托交通轴线形成“一个先导区+六个板块”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产业集聚区覆盖的点轴发展态势。

综合考虑现状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情况,规划依据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定位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未来总规修订后的城市发展变化

(二)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

“城- 镇- 村”等级规模结构:马桥、横沟桥、官埠、贺胜、向阳湖、渡普等乡镇作为腹地被纳入中心城区范围。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中心城市(都市区)和5 个县市城区均为综合型,此外,贺胜桥、横沟桥、马桥等都市区周边城镇也强调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发展。

框架结构:一主二副二带,一核四廊多脉:“生产/ 生活/ 生态/ 游憩”复合。


“一主”即咸宁主城区。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温泉特色旅游业为主导功能,其中现代服务业应强调金融、商务等高端服务业的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结合咸宁和咸安两个经济开发区进行产业结构转型以提升整体产业层级,旅游业则在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整体打造的基础上,突出旅游服务水平、旅游区环境品质和多元旅游业态融合等方面内容。咸安主城内还将形成服务于咸宁全域、咸赤嘉城镇群以及整个中心城区的城市新中心区,位于河背生态湿地附近,结合湿地和高铁两大特色优势,打造生态/ 商业/ 商务/ 文化复合的新型中心区,是未来咸宁城乡发展核心动力源和服务基地。

“二副”即梓山湖新城及咸嘉临港新城两个副城板块。其中,梓山湖新城应依托良好的滨湖生态优势、紧邻武汉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和区域性交通优势,突出科技、教育和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培育,打造科技之城、创新之城、山水之城;咸嘉临港新城则结合武汉新港、武深高速、武赤客运专线等外部交通环境改善的契机,在加快精细化工、大型装备制造、综合物流等临港产业的同时,以临港产业带动综合性新城开发,并择机培育面向工业的2.5 次产业体系和依托湖滨景观的旅游休闲业态,打造活力之城、生态之城。此外,为提升生态开敞式组团城市的整体服务能力,结合梓山湖和咸嘉两个新城的整体建设,于两个新城各设置一处城市副中心。

“二带”即沿江和武咸两个重点工业集聚带,是现状咸宁和咸安两个经济开发区之外,未来咸宁中心城市第二产业发展的重点拓展区和集聚区,重点在于临港产业的系统组织以及武咸产业的深层对接。

“一核”即为突出环斧头湖和环西凉湖的开放性滨湖城市形态,以两湖为基础形成的哑铃状生态核心板块。

“四廊”即结合山水生态基底和区域性生态廊道控制要求,重点保护和新城四条大型生态廊道,作为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和限定城市增长边界、避免城市建设空间无序蔓延的重要支撑。

“多脉”即在“一核四廊”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内部自然环境格局基础和未来市民游憩需求、生态隔离需求,组织多条次级生态绿脉。

功能分区在中心都市区空间布局方案和总体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上述功能分区原则,规划将都市区划分为20 个功能片区,详见下表。

序号

功能区名称

主导属性

(核心功能)

辅助功能

特色要素

组织要点

1

咸宁城市核心区

现代服务业

休闲、生活

交通枢纽

湿地景观

功能综合生态融合

2

文化休闲宜居区

文化展示、娱乐休闲生活

生活

人文景观

山体景观

景观保护

文化推升

3

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

旅游度假

生活旅游服务

文化与自然景观

集群整合

城旅对接

4

咸东高新技术产业区

工业、物流

生产服务

高新技术产业

强度控制

服务配套

5

咸安生态产业区

工业

生活

综合服务

生态型园区

规模控制

环境保护

6

咸东生态宜居区

生活

生活服务

生态型住区

品质环境

生态特色

7

东郊低碳产业区

工业

生活

综合服务

低碳产业

生态组团

门类控制

8

横沟生态产业区

工业

生活

综合服务

生态型园区

生态组团

产城一体

9

汀泗桥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区

文化展示、旅游休闲

生活、工业

综合服务

历史文化

服务完善

板块隔离

10

向阳湖现代农业区

现代农业

生活

综合服务

特色现代农业

规模控制

服务配置

11

城北生态郊野公园

生态保护

游憩

自然滨水景观

生态保护

设施引入

12

城西生态郊野公园

生态保护

游憩

自然山林景观

观生态保护

设施引入

13

梓山湖中心区

现代服务业

休闲、生活

滨湖景观

交通衔接湖城融合

14

梓山湖科技文化区

科技、文化、教育

生活

综合服务

教育文化与湖滨景观

生态组团

培育集群

15

贺胜创新产业区

工业、物流

生活

综合服务

新兴工业

产城一体

生态格局

16

咸嘉新城中心区

现代服务业

休闲、生活

滨湖景观

湖润城景

活力中心

17

临港物流与现代制造产业区

交通、物流、工业

综合服务

港口

交通整合

环境保护

18

咸嘉创智产业区

创意产业

生活

综合服务

2.5次产业

智慧格局

未来之城

19

西凉湖国际旅游体验区

体验

旅游度假、生活、综合服务

湖泊景观

国际标准

适度开发

20

湖滨娱乐休闲区

休闲、游憩

生活

综合服务

滨湖景观

城湖之间

宜居宜游


空间策略:北拓东展,东工西旅栖中央;绿廊连心,文化生态筑脊梁。

空间拓展以向东、向北为主,西北- 西- 西南适度发展。东拓是城市产业功能的主要布局方向,依托现状经济开发区建设基础,进一步拓展东北纵深地域,以连片开发为主,形成较大规模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同时可择机跨越咸通高速公路向东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同时在温泉东侧配置相应的生活空间,形成产城较为平衡的发展格局。

一、相关规划

(一)湖北咸宁经济开发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批)

2009年,为推动开发区的发展,依据咸宁市总体规划编制了《湖北咸宁经济开发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在2012年依据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开发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以便于更好的切合开发区用地的发展需要。


战略定位:开发区将实现从“政策导向”到“环境导向”、从“粹工业”到“多元产业”、从“单一园区”到“全功能城区”的转变,实施“生态渐进”策略、“产业多元”策略、“区域联动”策略,建成城区互动——城市空间的拓展区、区区联盟——产业经济的腾飞区、区乡协作——城乡和谐的合作区及分期统一——园区建设的示范区。

相对于整个经济开发区,二期以综合开发为主,突出“生态工业新城”定位,其产业以发展生物医药、现代制造业等工业为主,食品饮料业、产品包装业、纺织服装业为辅,佐以生态工业、办公服务业、金融科研业。调整一期产业结构与产业集成度的同时,突出开发区整体的生态化特色。

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以“三轴四核五组团”为统率,串联以产业为主导的各片区,形成以“复合的网(居住、产业、服务、绿化复合的网络)、生长的轴(城市拓展轴、产业发展轴、山水景观轴为生长轴)、集聚的核(综合商业服务与景观之核)”为特征的新空间,为经济开发区服务设施的完善、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轴”:沿永安大道、横三路形成的城市拓展轴及产业发展轴,沿工业大道形成的人文自然景观轴。

“四核”:物流、产业、商务和综合服务四大核心

“五组团”:分布在107北侧的物流组团,位于园区中心的工业组团,一二期交界处的中心商务组团以及沿贺胜路沿线分布的商业、居住组团。

(二)咸宁市横沟桥镇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批)

为促进横沟桥镇与咸宁经济开发区(高新区)、职教新城的对接,丰富主城区城市功能,指导横沟桥镇的城镇用地开发,结合城际铁路横沟桥站的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发展,深化落实《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总体规划(2010—2030)》,横沟桥镇政府于2012年编制了《咸宁市横沟桥镇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镇核心开发策略

1)、融入咸宁市,对接大武汉

根据横沟桥镇核心区自身优势和区域发展形势,应快速融入咸宁市,一体化发展,依托咸宁市对接武汉,提升小城镇综合实力。

2)、整合科技组团,服务武汉都市圈

横沟桥镇在发展进程中,应充分打造比较优势和绝对的竞争品牌,借助职教新城机遇,整合科技组团。大力发展有特色、创品牌、出效益的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持。

3)、提升工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

以规模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产增容为支撑,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努力在大项目上寻求突破;完善工业园区软硬环境建设,吸引武汉市向外转移的产业;将农村城镇化、工业现代化通过农村就业培训结合,推动两者相互促进式发展。

4)、建设商贸市场,辐射鄂南城镇

横沟桥镇历来为鄂南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和交通条件的日益完善,应结合自身农业产品和工业优势。建设楠竹、花卉、有机水果、生猪、建筑建材等专业交易市,同时激活繁荣镇区商贸服务业,形成辐射鄂南地区的商贸强镇。

5)、创新土地制度,推进城镇化进程

无论农业的规模经营还是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土地制度。鼓励农户将土地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租赁等方式在集体经组织范围内流转,从而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就业、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

空间结构

总体空间环境充分考虑规划区与地块周边环境、镇区之间的关系,形成“三心三轴五区”的空间景观结构。包括集团总部办公、金融保险、中介咨询、高档酒店、购物中心、时尚娱乐等功能,同时完善社区功能,包括居住、零售商业、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医疗保健等。

1)、三心:沿东升路、利民路形成的老镇区综合服务中心;城际铁路站前广场的商业中心;南溪路北侧的东部综合服务中心。

2)、三轴:即沿武咸城际铁路形成的南北区域对外交通拓展轴,沿107国道形成的南北区域联系轴,沿站前大道形成的南北城镇发展轴。

3)、五片区:规划区以现状自然景观形成的生态环境和规划路网为基础形成了五大功能区,

(三)《咸宁市横沟桥镇光谷南生态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批)

为适应这些变化,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协调城市的土地功能,落实总体规划目标,进一步控制和指导横沟桥镇建设与管理,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区域用地发展需求,完善区域功能,2015年底编制《咸宁市横沟桥镇光谷南生态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该规划未批,将其作为本次规划产业及用地布局的参考。


性质定位: “产城一体”建设示范区,横沟桥镇东部综合生活服务区,光谷南产业基地综合配套服务区。

功能定位:总部办公、科技研发、休闲娱乐及居住服务集中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功能分区:1)生活区:以城市公益性服务设施,如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及居住、服务配套功能为主,满足横沟桥镇的生活需求,同时形成横沟桥镇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示范功能区。2)科技园区:以咸宁职教园区为依托,引进万维立视梦创园(3D科技城),同时保留山水农庄以及自然山水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科技园区。3)双创区:双创区充分体现产城一体化及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总部办公、科技研发等生产服务性产业,利用生活区的服务配套资源,通过成果转化,带动周边产业用地建设及经济发展。4)生态区:作为横沟桥镇城镇生活区东部拓展的生态屏障的生态区,结合高压走廊、道路防护绿地及部分不宜建设的自然山体等,形成产业基地与生活区之间的生态防护屏障,确保生活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安全。同时也是城市生活、生产功能分区的重要限制要素和控制空间。

(四)咸宁市职教新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批)

目前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校区已建成,为引导片区有序、合理的开发建设,构筑咸宁市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基地和高科技研发中心,将教育、科研与配套服务紧密结合,提高城市形象,以《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30年)》为依据,2014年编制了《咸宁市职教新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该规划未批,将其作为本次规划产业及用地布局的参考。


目标定位:咸宁市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育基地,与经济开发区共同建成集教育、科技、生产为一体的特色科教区域,服务全省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片区。

功能布局:“规划形成“一核、两心、三轴、五片区”的功能结构。

“一核”:在香城大道东侧与横三交叉口处形成整个片区的综合服务核心。

“两心”:规划结合用地布局在两个居住组团内形成两个组团服务中心。

“三轴”:结合规划道路及其功能形成二条城市发展轴和一条区域交通联系轴。①城市发展轴。根据城市发展趋势及发展需求,规划将香城大道与横三路老定位为城市发展轴。②区域交通联系轴。根据城市功能组织及片区空间联系,将武咸快速路定位为区域联系轴。 

“五片区”:以城市发展需求、用地布局、生态绿地以及主要道路间隔,形成五个特色明显、联动共生的功能片区;位于规划区北侧,以特色高档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的“科研配套服务区”;围绕横二路生态公园所形成的 “科研片区”;以咸通高速依托形成南北两侧的“科教片区”;在工业大道以北,通过香城大道以东设置特色高档住宅与商业服务设施的聚集,形成商业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科教配套服务区”。

二、规划评析

在上位规划《咸宁城市总体规划》及《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中,均提出咸宁的未来是发展经济,建设鄂南强市,其重点为经济建设,而经济建设的重点依托于全国性的产业转移以及承接武汉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外延及配套。咸宁市总体空间发展策略:北拓东展,东工西旅。东拓是城市产业功能的主要布局方向,依托现状高新区建设基础,进一步纵深拓展东北地域,以连片开发为主,形成较大规模的新兴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效清洁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现代轻型制造业、新型低碳技术产业以及生态旅游等生态型产业,建设成为高效清洁能源基地、新材料加工基地、生态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和生态旅游与休闲度假养生基地。积极承接武汉职教转移,在横沟桥集中建设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创业孵化、高新技术研发等产业的职教基地,为咸宁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建设咸宁职教品牌。依托现有山水自然景观,建设专题绿化公园,提升园区景观形象。

规划区在总体规划中纳入咸宁市主城规划区内,是主城功能向东北外延,联系贺胜新城甚至武汉的重要功能空间。通过相关规划,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规划区涵盖有大量的规划,每一个相关规划均对相应区域的功能和产业提出了一定的构想和要求,但是缺乏整体统筹,导致总规确定的目标和原则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同时,虽然横沟桥镇被纳入城乡规划区,但其行政建制依然保留,导致其在用地发展、城镇管理、产业布局等诸多方面与各类城市、新区管理机构存在冲突,不利于高新区、横沟桥镇、各类产业区甚至咸宁市的健康稳定发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城市发展、城乡规划、三农问题的重视,“城乡一体化”“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等现代规划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对于现代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咸宁市通过探索新的托管管理机制,通过规划先行,指导发展的原则,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四化同步建设方面,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对于咸宁的城镇发展及城镇化推进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现状评析

一、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1.1 地理位置

规划区位于咸安区东部偏北,地处东经114°13′至114°27′,北纬29°50′至29°59′之间,东与双溪桥镇、高桥镇交界,南与马桥镇接壤,西与官埠桥镇毗邻,北与贺胜桥镇相连。横沟桥镇区距武汉70公里,南与咸安、温泉构成边长10公里的“金三角”, 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爆发点,是武汉大都市经济圈与赣湘经济走廊的必经之地。规划区位于咸宁市东北部,与武汉市江夏区之间仅隔着贺胜桥镇。规划区位于武汉城市圈南部,距离武汉市仅70公里,位于武汉城市圈1小时交通圈内。同时,与位于武汉市的东部,作为全国高新区中的综合实力排名前列和具有示范作用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距离约为40公里,交通距离更近,对于承接东湖高新区的产业辐射和带动具有更高的效率。规划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1.2 交通区位

规划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基础设施完善。随着城市圈建设的加速以及传统交通联系方式的完善,咸宁市与武汉市及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的交通联系日益完善和紧密。京广铁路、武广(京广)高铁、以及规划建设的咸宜吉铁路贯穿咸宁市,武咸城际铁路已建成通车,南北贯穿规划区及咸宁市,使咸宁市能便捷的利用武汉甚至北上广深优越的交通资源。同时,贯穿规划区的咸黄高速与周边的京港澳高速、咸通高速以及外围的杭瑞高速等将规划区、咸宁市与国家高速交通系统形成网络,形成通达全国的快速公路交通系统。而107国道、新建的武咸快速通道、东外环、317省道等,将规划区与武汉形成密切的区域公路网。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密度较大的城市道路网络,形成水运、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快速交通于一体的区域交通联动系统,区域交通优势明显。特别是新建的武咸快速通道及武咸城市铁路,将咸宁高新区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紧密联系,与武汉城区快速道路,形成半小时交通网络,大大提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之间的交通效率,对于规划区的人口、技术成果、产业等转移及对接,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历史沿革

明朝正德年间,本地人汪兴隆在现横沟火车站北约50米处建一座单孔石拱桥,取名横沟桥,故地因桥而名,为一小集镇。1938年设火车站后,高桥、大幕一带土特产取近道由此外运,小镇日趋繁荣,商家聚增,人口逾三千。1949年6月废旧制,设横沟区,辖21个保。1951年1月改为第三区,辖21个村,同年11月建立乡政权,辖横沟、官埠、余花、孙田、贺胜、窑嘴、张公7个乡;1956年6月区更为指导组,辖域未变;1957年9月第三区改为横沟区,辖官埠、余花、孙田、贺胜、窑嘴、张公6个乡和横沟镇;1958年8月成立横沟公社,辖贺胜、余花、横沟、窑嘴、孙田、张公6个管理区。1961年11月恢复横沟区,辖贺胜、余花、孙田、窑嘴、张公5个公社和横沟镇;1975年2月撤区设横沟公社,辖原孙田、横沟公社和原横沟镇;1984年1月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制,设横沟区,辖六乡三镇:官埠桥乡、张公乡、横沟桥乡、孙田乡、余花乡、贺胜桥乡、横沟桥镇、贺胜桥镇、官埠桥镇。1984年7月横沟桥镇与横沟桥乡合并,官埠桥镇与官埠桥乡合并,贺胜桥镇与贺胜桥乡合并,横沟区辖三乡三镇:张公乡、孙田乡、余花乡、横沟桥镇、贺胜桥镇、官埠桥镇。1985年9月横沟区改为原市辖横沟桥镇,原横沟桥镇并入横沟乡,镇辖横沟乡、孙田乡、余花乡、张公乡和贺胜镇、官埠镇;1987年9月撤区并乡,横沟桥镇辖原横沟乡、孙田乡、原双溪桥镇的杨畈乡共17个村,1个居委会、227个村民小组。2005年2月行政村合并,辖袁铺、孙田、凉亭垴、群力、孙祠、付桥、李堡桥、长岭、鹿过、杨畈10个村和横沟居委会,228个村民小组,306个村庄。2008年1月,横沟居委会分为朝阳社区居委会和利民社区居委会。全镇总人口6.3万人,流动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3662人,劳动力14668人。2015年,为推动高新区建设,市政府进行新的行政区划,将隶属于官埠桥镇的栗林村、甘鲁村、马安村划入横沟桥镇,形成新的横沟桥镇。新的横沟桥镇托管于高新区,形成独特的行政管理体制。

1.4 行政建制区划

咸安区横沟桥镇是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咸宁市市级中心镇。2014年,全镇国土面积115.68平方公里,辖袁铺、孙田、凉亭垴、群力、孙祠、付桥、李堡桥、长岭、鹿过、杨畈等10个村,朝阳社区居委会和利民社区居委会2个居民委员会,228个村民小组。栗林村、甘鲁村、马安村隶属于官埠桥镇。

近几年,随着咸宁市经济发展和产业推动,高新区二期、职教园等城市主要功能区布置于横沟桥镇,弱化了横沟桥镇的镇村行政区划功能,更多的以功能区为主体进行管理和建设。规划区用地和管理结构复杂。

为加快咸宁市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2015年咸宁市对横沟桥镇及官埠桥镇部分村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本次规划涉及的原官埠桥镇的栗林村、甘鲁村、马安村划入横沟桥镇,与原横沟桥镇合并成为新的横沟桥镇。并以此为基础,将横沟桥镇及高新区一二期纳入高新区托管,作为咸宁市四化同步试点区域。

1.5人文历史及文化旅游资源

在明朝正德年间,李堡桥三组余公佩乡试举人,任四川泸州直隶州知州;明朝嘉靖年间李堡桥村一组余士礼乡试举人,任四川泸州直隶州知州;清朝顺治年间,朝阳社区郑家郑野谋出任翰林院侍读;民国时期李堡村汪码头爱国学者,精通日、英、俄、法四国语言的汪振华,任武昌中华大学教授、湖北新学委员会主任,翻译过不少名著,著有《智能论》。在革命战争期间,有廖光贵、钱光福、吴家运、卢隆盛、郑荣寿等24位革命先烈为国捐躯;200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凉亭垴村施巧云、孟怡傅“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长岭村镇万明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三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邓茂芳、程传利、刘启善、华德林、刘平、金惠华、蔡廷才、曹晓兰、刘兴华等国级、省级模范人物;全镇在国内工作的县团级干部39人,在国内外工作的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高级知识分子65人。

横沟桥镇风土人情十分浓郁,与咸安区民俗相同,方言相似。佛教传入横沟已久,一九四九年前佛教有鹤林寺、张王庙(始建年代无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拆除,1993年汉阳归元寺出资,在孙祠村鹤林寺原址重建,建筑面积273平方米,有道士1人。位于付桥村丁家堰旁的张王庙,经三次搬迁重建,现建面积460平方米,有尼姑8人。基督教1994年3月从贺胜茶场传入横沟桥镇,现有基督教堂5个,教徒340人。

古迹有鹤林寺、张王庙、文昌塔。文昌塔位于横沟桥镇鹿过村,始建年代无考,相传三百多年前,周家秀才昌轩看中翠姻塘风水宝地,在此修建文昌塔挡一垅风水,塔为六角形三层,高十二米,塔内贡有神位,内有木梯可上三层,塔外每层菱角装有铜铃共18个。1966年,被“破四旧”拆除。1995年鹿过村部分村民出资,在原塔旧址下移150米处仿建文昌塔,现文昌塔占地面积60平方米,塔为六角形,高12米,装铜铃18个,塔中部书写“文昌塔”三字。

近年以来,横沟桥镇已成功申报省级“文明镇”,并通过开展 “全民阅读进家庭”活动、“农民诗歌大赛”、电影、戏剧下村组等活动,在全镇掀起了爱文崇文的热潮,学习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横沟桥镇深度挖掘民间艺术作品,创作的民间节目“双推车”、方言三句半“杨爹逛新城”和广场舞《火火的咸宁》、《咸宁山歌》多次代表市、区参加文艺汇演;横沟桥镇农民自发组建的农民诗社和中老年诗书画协会的各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由这些农民诗人创作编写的《心语小集》已改版为《横沟新曲》,并以每年四期的频率彩印刊出。

1.6自然环境条件

高新区(含横沟桥镇托管区域)国土面积149.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09.42公顷,水域面积709公顷,林地6066公顷。森林覆盖率44.3%,主要植物有桂花、杉树、松树、樟树、柳树,主要动物有蛇、野鸡、野兔、野猪。规划区属丘陵地带,平均海拔44米,地势平坦,以坡地为主。年平均气温16.7℃,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境内河溪18条,主要有横沟河、杨畈河。建成水库12座,总库容638万立方米,其中小<一>型1座,<二>型11座。;开挖干渠、支渠15条,总长67千米;大小塘堰1218处;建提水工程电灌站13个,装机总容量407.5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262公顷,有效灌溉达87%。

小<一>型:五一水库

小<二>型:甘周水库、汪塘水库、施太乙水库、山垅水库、毕家垅水库、王家祠水库、甘祠水库、陈堡水库、杨施塘水库、程 堡水库、王海垅水库。

2.社会经济情况

2.1 人口情况

高新区包括袁铺、孙田、凉亭垴、群力、孙祠、付桥、李堡桥、长岭、鹿过、杨畈、栗林、甘鲁、马安等13个村,朝阳社区居委会和利民社区居委会以及旗鼓村、双泉村、浮山村、官埠村及浮山茶场等村组部分用地。规划区总户籍人口约为7.5万人。同时,因高新区及职教园的建设,涉及大量的就业人口及教育通勤人口。

2013年横沟桥镇人口增长情况一览表

年份

出生

死亡

自然增长

总人口

人数(人)

出生率(‰)

人数(人)

死亡率(‰)

人数(人)

自然增长率(‰)

2002

272

7.84

311

8.96

-39

-1.12

34821

2003

295

8.73

314

9.29

-19

-0.56

33929

2004

306

8.81

218

6.27

88

2.54

34646

2005

312

8.94

220

6.3

92

2.64

34848

2006

348

10.47

55

1.65

293

8.82

33220

2007

360

10.62

150

4.42

210

6.2

33871

2008

339

9.84

393

11.42

-54

-1.58

34177

2009

436

12.39

39

1.1

397

11.29

35164

2010

453

12.86

488

13.85

-35

-0.99

35354

2011

506

14.05

176

4.88

330

9.17

35987

2012

530

14.43

110

2.99

420

11.44

36713

2013

573

15.22

117

3.1

456

12.12

37624

由上表可看,2002到2013年横沟桥镇总人口自然增加了约2800人,镇域人口正处于正增长阶段,自然增长率率达到1.2%。

2.2 规划区镇村人口规模及镇村体系现状

根据横沟桥镇镇域内行政村的用地和人口规模看,现状镇域内形成明显的村镇等级体系。

2013年横沟桥镇村庄人口规模分级一览表

规模分级()

数量()

名称()

5000

1

镇直区域(8402),包含朝阳社区(4169);利民社区(4233

3000-5000

3

袁铺村(3186);杨畈村(4997);孙田村(4143);

1000-3000

7

凉亭垴村(2886);群力村(2588);李堡桥村(2694);付桥村(2455);孙祠村(2394);长岭村(2254;鹿过村(1950

合计

11


通过表格及提供资料可以看出,横沟桥镇镇域镇村体系结构在人口方面体现较为明确,分为一个中心镇(镇直区域),包括朝阳社区和利民社区;2个中心村,袁铺村和杨畈村;7个一般行政村。对于孙田村人口规模较大而划入一般行政村,则更多的是结合横沟桥镇镇域总体发展方向和体系结构确定。

对于一般行政村,由于人口规模较小,但自然村组和村湾较多,人口集中度不高,各类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条件较差。

2015年市政府对横沟桥镇进行新的行政区划,将栗林村、甘鲁村、马安村等纳入其中,与旗鼓村、双泉村、浮山村、官埠村及浮山茶场等村组部分用地一起由高新区统一进行管理。新的行政区划后,新纳入的村组因大量用地作为高新区现有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作为城中村不纳入村镇等级。

2.3 经济发展情况

高新区经济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横沟桥镇镇村工农经济,二是高新区的工业经济。

横沟桥镇国内生产总值状况统计表


项目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值

(万元)

比重

%

产值

(万元)

比重

%

产值

(万元)

比重

%

2009

143121

27817

19.4

81304

56.8

34000

23.8

2010

212923

31527

14.8

135396

63.6

46000

21.6

2011

324223

35223

10.86

230000

70.94

59000

18.2

2012

363874

39374

10.82

250000

68.7

74500

20.48

2013

495475

45875

9.26

354300

71.5

95300

19.24

年份

种植业产值

林业产值

畜牧业产值

渔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服务业

2009

11676

1999

13064

858

220

2010

13834

1881

14922

761

129

2011

15411

1490

17286

899

137

2012

17767

1591

18672

1145

199

2013

18498

2038

23841

1293

215

横沟桥镇农业总产值调查表(万元)

2014年横沟桥镇完成工业总产值41.38亿元,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5.49亿元;完成国、地两税收入433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1亿元;招商引资项目14个,协议引资达20亿元,其中到位资金4.16亿元;实现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1.8亿元;完成外贸出口2770万美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个,全镇规模企业达17家;农民人平纯收入10887元。


目前,两大投资过亿项目中,祥天项目一期建设已基本到位,计划于今年5月并网试发电;嘉源集团旗下的嘉源制衣现已建成投产,嘉源鞋业已完成厂房建设和机械安装,预计于2015年正式投产。群力机电产业园成功实现“满园工程”,入园企业达19家;孙祠工业园一期600亩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目前签约企业已达5家。

镇域经济发展注重特色,按照“稳定一产业、突出二产业、发展三产业”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营造出发展中比较优势的雏形,其中第二产业在横沟桥镇的经济构成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服务产业所占比例过小,反映了横沟桥镇综合服务能力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中对服务业的要求,急需大力发展三产,提高三产比重。

近几年的发展中,工业比重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每年保证在10%以上的高速增长,工业已成为横沟桥镇的支柱产业结构。随着咸宁高新区的发展和建设,与横沟桥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横沟桥镇的工业经济将更加突出。同时,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服务需求,对横沟桥镇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同时,作为规划区建设用地及经济主体咸宁高新区,2014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2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35亿元,完成税收收入11.19亿元,其中国税完成9.18亿元,地税完成2.01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2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5亿元,高新企业数占规上企业数比重32%。

产业分布与去年相比,食品饮料行业下降8.1个百分点,先进制造行业下降1.4个百分点,纺织服装行业下降0.7个百分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下降0.5个百分点,生物医药行业上升1个百分点,新材料行业上升7.9个百分点,电子信息行业上升1.2个百分点,包装印刷行业上升0.2个百分点。

2.4产业情况

本次规划区产业现状主要分为乡镇工业及横沟桥镇镇区的生活性服务业。

乡镇工业主要是规划区范围内的祥天工业园及零散分布于规划区内的食品加工、铁厂、砖厂等。

而生活性服务业主要为传统小商贸服务、建筑建材、公路运输等服务产业。

3.土地利用现状

规划区范围内,建设用地面积为349.09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3.18%。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75.6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78.95%,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为43.3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2.42%,区域交通设施用地面积约为30.1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8.63%。非建设用地面积约为703.14公顷,占总用地的66.82%。以农林用地为主体,用地面积约为644.80公顷,占总用地的61.28%。水域面积约为58.34公顷,占总用地的5.54%。

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横沟桥镇镇区等,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及空地等用地。

(1)居住用地

现状居住用地面积为139.19ha,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约50.50%。现状居住用地主要为横沟桥镇镇区的新建居住小区、集中村民还建点及现有集中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道路系统等配套较完善,生活服务水平较高。现状小区以多层、小高层建筑为主,还建点以低层为主,新建以3-4层为主,建筑质量整体较好。镇区现状集中村民点主要分布于镇区北部、西部,一般为砖瓦和砖混结构,其中大部分有10年以上历史,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布局结构散乱,整体环境质量低下,环卫设施缺乏,环境质量较差。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约为7.6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2.77%。主要为行政办公用地、教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及社会福利设施用地。其中行政办公用地主要为横沟桥镇的政府行政服务机关用地、各村组综合服务楼等,如政府、财政所、土管所等,面积约为2.89公顷。教育用地主要为横沟桥镇区现有的横沟中小学用地,用地面积约为3.51公顷。医疗卫生用地主要为横沟桥镇镇区的卫生院,小型社区卫生服务点纳入相应居住用地,用地面积约为0.56公顷。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为横沟桥镇位于107国道北部横沟桥镇福利院,用地面积约为0.69公顷。

(3)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主要为商业设施用地、商务设施用地及加油站用地。总用地面积约为8.6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13%。

现状商业服务设施配套集中在横沟桥镇镇区,设施较齐全,酒店、商场、饭店、宾馆、市场、银行网点、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加油站、换气点等市政设施网点、诊所、培训机构、机械修理等等,门类较多,应有尽有,但层次较低,规模较小,属小区级配套商业,除少量独立用地外,大量结合住宅布置,综合性商业不足。主要沿107国道两侧布置,结合居住建设。

(4)工业用地

现状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布置于镇区西南侧祥天配套产业园,以新能源及环保工业为主,其他小型工业用地零散分布于规划区,包括食品加工、铁厂、砖厂、建材加工等。总用地面积约为35.5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91%。其中,一类工业用地面积约为22.08公顷,二类工业用地面积约为12.88公顷,三类工业用地面积约为0.62公顷。

(5)仓储用地

仓储用地主要为位于317省道以南的堆场,总用地面积约为0.2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

(6)交通设施用地

主要为各级城市、镇村道路,主要包括107国道、贺胜路、317省道、站前大道、横常公路等区域主要干道,也包括东升路、朝阳路、横沟桥北路等镇区支路。整个区域现状缺乏相应的交通设施,停车场、公交站场等,公共或长途汽车均占用道路运营。现状主要交通设施为位于武咸城铁横沟东站周边的站前广场及待建的长途客运车站,交通设施用地面积约为57.9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21.02%。

(7)公用设施用地

现状公用设施用地面积约为12.3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8%。

现状公用设施主要为供应设施。主要横沟桥镇镇区的邮政所,横沟110KV变电站,孙田220KV变电站、废弃的横沟水厂、思源水厂、液化气站和天然气门站等,其中液化气站和天然气门站面积较小,结合生活区建设。思源水厂日供水规模4万吨,供水覆盖横沟、贺胜、官埠桥及高新区。供应设施用地面积约为12.30公顷。现状有仪征-长岭原油管自西南向东北斜穿规划区,在高新区横一路(光谷南二路)附近沿路改线敷设。

(8)绿地

现状绿地主要包括公园绿地。总用地面积约为2.9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8%。

公园绿地主要布置于横沟桥镇镇区,位于镇区生活区中心,主要道路交叉口处,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主要包括4处街头绿地。

(9)空地

新增一类用地为空地,主要为规划区范围内用地以平整,未进行建设,也无具体的城市功能和用地性质的一类用地。。总用地面积约为2.0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74%。

(10)村庄建设用地

村庄建设用地主要为横沟桥镇镇区以外集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分散,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配套滞后,生活环境质量较差。在未来的城镇发展中,现状村庄建设用地是村庄整治及合理迁并的重点。总用地面积约为43.35公顷,占总用地的4.12%。

(11)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区域交通设施主要为京广铁路、京广高铁、武咸城际铁路等铁路线路用地,以及蕲嘉高速等高速道路用地。107国道、317省道以及相关的县道、乡道等道路承担城市道路功能,将其列入城市道路用地计算。区域交通设施用地面积约为30.12公顷,占总用地的2.86%。

(12)非建设用地

非建设用地主要是水域、农林用地。为便于区分,本次规划将农林用地分为林地、一般耕地及基本农田。非建设用地面积约为703.14公顷,占总用地的66.82%。

其中水域用地面积约为58.34公顷,主要为横沟河区域内的塘、渠等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水体,水库水质较好,但塘渠水质一般。

农林用地面积约为644.80公顷,占总用地的61.28%,是规划区的主要用地。主要为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自然山体、苗木林地、果园和一般耕地,西南角有少量基本农田等。

土地利用现状一览表

 

分类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建设用地

1

R

居住用地

139.19

50.50%

其中

R2 二类居住用地

129.61

47.03%

R9 新型社区用地

9.58

3.48%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7.64

2.77%

其中

A1 行政办公用地

2.89

1.05%

A3 教育科研用地

3.51

1.27%

A5 医疗卫生用地

0.56

0.20%

A6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0.69

0.25%

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8.62

3.13%

其中

B1 商业设施用地

8.17

2.96%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0.45

0.16%

4

BR

商住混合用地

9.03

3.28%

4

M

工业用地

35.58

12.91%

其中

M1 一类工业用地

22.08

8.01%

M2 二类工业用地

12.88

4.67%

M3 三类工业用地

0.62

0.23%

 

W

物流仓储用地

0.29

0.10%

5

S

交通设施用地

57.93

21.02%

其中

S1 城市道路用地

55.79

20.24%

S3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

2.15

0.78%

6

U

公用设施用地

12.30

4.46%

其中

U1 供应设施用地

12.30

4.46%

7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2.99

1.08%

其中

G1 公园绿地

2.99

1.08%

 

 

空地

2.04

0.74%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275.61

100.00%

 

 

 

 

 

 

 

 


分类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比例(%

1

H

建设用地

349.09

33.18%

其中

H1 城乡建设用地

318.97

30.31%

其中

H11 城市建设用地

275.61

26.19%

H14 村庄建设用地

43.35

4.12%

H2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30.12

2.86%

2

E

非建设用地

703.14

66.82%

其中

E1 水域

58.34

5.54%

E2 农林用地

644.80

61.28%

合计

城乡用地

1052.23

100.00%

4.周边用地情况

(1)北部

规划区北部与贺胜桥镇(梓山湖新城)接壤。梓山湖新城是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东北部重点发展区,位于贺胜桥镇西部,是城乡规划区“拥湖面江”东北向斧头湖发展的高新科技及度假休闲节点。在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中,梓山湖新城被定位为中心城市副中心,“武汉南下第一城,咸宁中心城市副中心,以教育科研、旅游度假、滨水宜居为主导的生态科技新城”。重点培育面向武汉的高等院校和科技研发承接功能,滨湖特色的高端旅游度假功能,面向武汉的第二产业承接功能,商业、商务、休闲和旅游服务等综合性现代服务业功能,滨水特色生态宜居功能。

(2)南部

规划区南部为高新区一期、二期及金融信息港用地。是城市现状重要的产业空间和教育可研服务空间。横沟科学城作为现代服务业集中区和生活配套区,南部产业空间和科教培训空间对科学城的发展具有有力的支撑作用。

(3)西部

西部为规划建设的大洲湖生态湿地示范区及北部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屏障区和旅游休闲区。

(4)东部

东部为高新区光谷南产业基地,是未来高新区产业建设的重要空间,也是现代新型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5.现状生态要素分析

5.1 现状生态要素

规划区内建设用地集中布置于西北部,周边分散的村域用地中多为农林用地,现状生态环境整体良好,植被丰富,人工建设较少。现状生态要素主要包括林地(自然林、经济林)、水域、农田、苗圃、果园等自然生态要素贯穿整个区域,构成整个区域的生态特征。


1) 林地

规划区处于丘陵地区,山体资源丰富,占整个规划区用地的大部分。山体植被良好,以乔木生长为主,树林茂密,绿化覆盖率高。大部分为人工经济林,少量为自然林。经济林以竹种植、杉树、桂花、松树、杨树等为主,自然林则多种树种杂乱种植。虽价值不高,但景观条件良好。

2)水域

境内河溪较多,主要有横沟河、孙家湾港、及大量的堰塘、沟渠。部分塘堰等水域因过度开发,水质条件较差,水环境污染严重。部分堰塘因开发建设量小,周边产业不多,水资源环境较好,水体清澈。

3)农田

农田是除林地外分布最广的生态要素。主要集中于生活区周边,山体之间的谷地,具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和较平整的地形。大多耕地种植条件较好,与周边的村落居民点共同形成了田园式的人工开垦风貌区。 

5.2 整体生态环境评价

规划区内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山体自然植被丰富,自然景观条件良好,水系发达。整体呈现出有机的山水景观格局,具体可分为山体景观、低洼良田景观、水体景观、村镇聚落景观。

1)山体、林地资源丰富,植被良好,环境优越;

2)农村居民点散布在整个区域,不成系统,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较差。

3)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生产和生活的随意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砖瓦厂用土直接从周边山体挖取,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在山体丛林中,生活污水自然排放池塘等,以上均无任何保护和限制措施,从而影响了该片区的整体生态环境。

6.现状发展环境条件分析

6.1 优势与劣势(Strength and Weakness)

(一)优势(Strength)

1)政策优势

在“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了城镇化建设方向和重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从实质上成为城里人而非单纯的户口城镇化。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各地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明确了五大发展任务: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服务、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住居、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明确各类生态保护红线;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近几年,咸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崛起”战略。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创新创业作为咸宁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继续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即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专利发展工程、科技行政服务能力大提升工程、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突出咸宁高新区创新龙头地位。加快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发挥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院、咸宁职教集团等创新领头作用。探索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一城十区”的战略构想,横沟科学城所处的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迎来新时期的发展策略,以乡村振兴,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搭建“五园两城一港”的区域空间发展体系,实现咸宁市城市副中心,高新产业示范区、创新产业聚集区、产城一体示范区的构建。咸宁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建设现代城镇产业体系,以城镇化为抓手,推动人口与产业共生,推进城镇产业体系建设。实施“十大规划行动”,推进城市功能新区、棚户区改造、特色小镇建设、以新型城镇化拉动投资和消费。实施产业园区域城镇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互动。高新区作为咸宁市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在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发展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

2)区位优势

咸宁市处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位置,位于“中三角”内,处于“小三角”的极点,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爆发点,是武汉大都市经济圈与赣湘经济走廊的必经之地。规划区处于武汉进入咸宁的东北门户位置,有利于工业企业的转移接收,和工业物流等板块的形成。同时规划区作为主城区主要发展方向上的功能节点及主城区主副两大节点和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区和缓冲区,区位条件优越。

3)交通优势

规划区周边大交通格局十分理想,武广高铁、京广铁路途经规划区,火车场站距规划区不到10公里。城际铁路南北贯穿规划区,咸宁东站及横沟桥东站位于规划区南北生活区中心。蕲嘉高速通过武咸快速路与城市道路连接,并与京港澳高速、杭瑞高速连接,与主城区及武汉、长沙等周边城市衔接,对外的水路、陆路、铁路交通便捷,交通优势明显。

同时,107国道、武咸快速路、317省道、贺胜路等城市道路将规划区与老城区连为整体,区域交通条件较好。

4)产业优势

现状规划区结合高新区的建设,在科学城周边以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在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机电电子制造、新材料环保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为产业拓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近几年不断强化的招商引资,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技术、产品、工艺的创新,高新区的工业发展潜力越来越大,经济基础越来越强,产业优势日益明显。

5)建设条件优势

现状为低矮丘陵地区,用地多为农田和自然林地,场地坡度多控制在15°以内,可建设条件较好,能转化为建设用地的条件较好,远期土地供应量较大,地价租金较低,开发吸引力较强。

(二)劣势 (Weakness)

1)基础服务设施滞后

规划区以横沟桥老镇区为基础,以居住功能为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尽完善。由于村民点分散,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大,农村生活环境较差。随着高新区项目的推进,高新区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甚至成为未来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影响因素。

2)内部交通不尽完善

虽高新区建成区主要道路网系统基本形成,但横沟桥老镇区道路等级低,交通条件较差,且外围大量村庄用地的村组道路系统,特别是偏远区域的村组,道路系统缺失,道路质量一般,道路通行性和可达性较差。

3)产业技术性不高,水平较低

近几年,咸宁市经济建设加快,大力引入工业企业,发展产业园区。但咸宁一直以生态、旅游、农业等产业为主,工业发展基础差,除土地资源外的工业原料资源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规划区作为城市的外围的功能拓展区,其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同时,因前期的粗放型发展,产业整体素质偏低,产业发展较大程度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和政策优惠形成的成本优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产品结构看,产品档次依然偏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并且关联度相对较小,产品链相对较短。从产业集聚度来看,“小而散”、“小而全”、“小而低”的弊端依然存在,企业规模小,缺乏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支撑。

4) 环境条件

周边已建成的企业大部分为二、三类工业用地,如机电制造、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等工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一定影响,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对空气、土地及生态环境等产生污染。虽然有产业转型及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但总体产业环境要素变化不大。同时,周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对用地布局和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用地开发,对于现状生态环境的选择性保留和保护性开发提出更高的要求。

6.2 机遇与挑战(Opportunity and Threat)

(一)机遇(Opportunity)

1)政策方面

“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作为新的概念,在国家层面上对试点区域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并在多次会议文件和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新概念的试点,能为区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缓冲,解决城市空间发展问题的矛盾,保证城市发展的科学合理。

2)区域基础设施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得到完善。京广高速铁路的运行、武咸城际铁路、咸通、咸黄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一方面加强了咸宁与周边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交通联系,使其承接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转移,同时为城市的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交通优势带来的人流、信息流、物资流在规划区汇合,促进其成为经济活跃地区。 

3)产业的转移

近几年,港澳台投资重点开始向内地转移,高、新、尖企业逐渐向内陆转移,沿海城市因高额的成本,大量中端产业也向资源成本较低的中部区域集中。咸宁市位于京珠南北经济走廊中部,由此带来的诸如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使咸宁的投资环境得到空前的改善,营造积极载体和良好环境,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同时随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及武汉产业建设,武汉的部分产业逐步向周边城市扩散,均为咸宁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而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大量的人口居住需要,服务产业和高新研发及教育培训产业的需求将更为明显,对科学城的发展将提供更为强力的支撑。

(二)挑战(Threat)

1)前期投资的挑战

由于规划区新增建设用地多为丘陵、低洼农田等,其前期平整土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投入巨大,在保证对企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同时,满足前期资金需求,是规划区远期稳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资源和产业整合的挑战

本次规划以城镇化建设为基础,探索多规合一的规划建设方式。现阶段的各类规划因缺乏统一的系统,依据各自的发展意向进行规划设计,导致城乡各类发展规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从而出现土地、空间、资源等布局上的冲突,对于城乡的发展不利。多规合一就是将各种规划的相同要素统一到一个系统,一个平台,成为所有规划的共同基础,有利于土地、空间资源的整合和使用。采用何种方式,如何整合空间资源和产业,协调好各主管部门之间的规划衔接,保证区域的健康发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3)环境保护的挑战

规划区拥有大量的山体、丘陵、河渠、农田,环境条件较好。建设中必将面临工业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选择科学的集约式发展模式及现代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是关键,而如何引入生态产业,发展低碳环保科技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新的挑战。

7.现状综合评价

现状用地布局较集中,但土地集约利用度不高,很多产业用地建设闲置,出现“圈而不建”现象,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规划区周边自然生态景观条件较好,但缺乏深度挖掘和开发,不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环境优势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经济优势,比如生态旅游、农业休闲度假等。村民点生活环境质量一般,现状联系性道路质量较差,基础设施配套欠缺。现状建设区周边大量的基本农田、林地等非建设用地限制了规模产业的进一步扩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建成的咸通高速、咸黄高速能快速连接全国高速道路系统,与正在建设的武咸快速通道、已建成的武咸城际铁路、107国道、317省道等主要对外交通线路,形成了丰富便捷的对外交通,为规划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优势,对周边用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总体来说,规划区在充分发挥自身交通优势的情况下,利用高新区的产业高速发展的机遇,结合咸宁市城市功能的扩展完善及周边主要功能区的建设,通过有效的土地流转及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能形成主城区发展的新的重要的城市功能节点。


第四章 规划总则

为落实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推动“一城十区”总体战略的实施,实现咸宁高新区与横沟桥镇产城融合后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咸宁高新区的功能升级和产业转型提供空间、用地和政策支撑,促进市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实施小城镇乡村振兴战略,特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乡规划编制办法》,2006.4;

3)《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8;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5)《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2007-2020)》;

6) 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7)《咸宁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2011;

8)《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2014;

9)《横沟桥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

10) 咸宁市高新区十三五规划及相关资料;

11) 横沟桥镇十三五规划及相关资料;

12) 规划区范围涉及的已有控规、建设项目等情况资料;

13)其它城乡规划及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标准;

14) 政府工作报告、年鉴及其他政府文件。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布局,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2、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力破解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促进城镇化从最求规模速度向提升质量转变,城乡从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

3、突出产业基础作用原则。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信息化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二、三产业对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城镇化对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协调推进、增加就业,促进城镇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坚持速效并重,质量至上。在保持产业和人口的城镇化数量的同时,要注重质量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单位土地产出价值,提高经济活动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市民技术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

4、强调生态保护和维育原则。依托现有生态资源环境,突出生态资源在全域城镇化进程中的刚性制约地位,明确规划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总体保护框架,制定生态空间保护的空间管制政策,实现城镇化域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把生态文明理念、绿色城市、花园城市建设等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建立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5、注重农民市民化和农村社区建设原则。通过中心城区的带动,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科学有序,因地制宜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教育就业体系建设,让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通过稳定的居住、就业等,推进人的全面城镇化。城镇化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划,顺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实事求是,不急于求成,不大拆大建,突出地方特色,差异化多样化发展。

6、坚持文化传承、彰显地区特色。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城市脉络,提倡形态多样化发展,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区域特征的城市功能区,。

三、规划重点

(一)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引领示范

规划区作为主城重要的生活空间,也是高新区主要的服务空间,通过对规划区及周边区域的统筹分析,依托规划区现状发展条件,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对规划区的功能、产业、环境等进行科学定位,确定合理的功能布局、产业发展模式以及环境建设策略,充分体现新型绿色城镇化特色,突出“转型升级、生态宜居”两大绿色发展关坚持,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路径的转变。

(二)强调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规划,突出产城一体

建立集约紧凑和有重点的空间发展模式。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确定未来建设用地的供给与需求,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盘整城乡空间资源,建立覆盖全域的城乡空间体系,明确城镇空间、乡村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发展边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研究农村地区城镇化道路、途径和方式,推动城乡共同发展。针对横沟桥镇域,通过对城乡关系的深入分析,研究城乡之间功能互补的关系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前景,以激发农村活力、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探索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尤其是一二三次产业之间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因地制宜的提出不同地区农村发展特色,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水平,创造农村地区良好人居环境。通过城乡统筹,梳理城镇用地、劳动力等各种资源,推动城镇各类产业发展,以产业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区域综合发展动力,建设产城一体化新城。

(三)强调土地资源科学高效利用

针对当前紧缩的土地供给环境与日益严重的土地资源保护压力,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定量分析,摸清土地资源的存量,科学进行未来土地开发预测,结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适宜和弹性的土地资源利用总体方案,在确保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规划区以高新区外围现状产业园为基础,通过现代楼宇经济和总部办公经济,通过土地的高强度开发,提高土地效率和设施服务效率。

(四)规划的实施保障

规划的目的是实施,规划的实施看政府,政府的管理是关键,而实施的主体是各级部门。多规合一规划涉及较多部门的权利职能,如何保证多规合一的成果能有效的指导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需要上级政府从政策、制度层面制定部门间的长效协作工作机制和实施办法,保障多规合一规划作为基础性规划在空间、用地上的法定性和指导性。

第三章目标及定位

一、发展目标

基本消除体制障碍的基础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按照“全域统筹、轴带展开、组团发展、蓝绿相融”的空间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规划区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市分区,创新新区功能,建设绿色持续、现代高效的发展引领区。整个规划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通过环境改造、产业带动、公服完善等手段,营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城。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进一步加快,规划期末,努力实现横沟新区内现有约2.6万农村户籍人口全部转化为城市居民,确保农民失地后能享受城市社会保障,保证新区城镇化率达到100%,提高整个高新区(横沟桥镇托管范围)的城镇化水平。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鼓励周边村民点农村人口及其他乡镇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和市民化转化,促进约10万人口落户横沟新区。

——城镇化布局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更为科学。城镇化建设依托产业发展,通过产城融合发展能力的增强,以密度较高、功能混合、公交优先等集约型开发模式及绿色生态建设方式为主导,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发展模式,提倡节水节能,提高新区生态环境品质。

——城镇化质量进步一提升。稳步提高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和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建设水平。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突出区域文化景观特色,建立完善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精细化。

——完善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各项举措,加强统筹谋划,推动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制度的改革,消除影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指标


城镇化水平

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

80以上

基本公共服务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99

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

90以上

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0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0

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20

基础设施

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车出行比例%

50

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

100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10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50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100

资源环境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平方米

不大于110

城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50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45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

90

二、规划区定位

1.规划区定位

基于规划区所处区位条件,依据上位规划以及相关定位与发展目标等,本次规划提出规划区的定位为:

咸宁主城副中心和新的增长极、科技产业新城、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新型城镇化引领示范地。

2.规划区职能

作为咸宁市东部区域的行政服务中心,高新区产城互动发展的重要功能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高新区重要的现代创新产业集聚区和科研基地,对增强咸宁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东部区域的行政服务中心

本次规划区是以横沟桥镇为基础,结合高新区的服务产业配套进行建设。托管后,不论作为横沟桥镇传统的政治、商业服务中心,还是高新区重要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中心,其服务功能地位进一步提升。未来横沟科学城依托高新区,作为主城的四大副中心之一,必将进一步提升其政治地位,未来将提供更为丰富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作为新区,未来规划区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企业总部、科研办公等,进一步提升区域的科技性和引导性。将横沟新区作为区域的行政服务中心,符合未来城市发展需求,也将为城市未来建设提供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2)高新区“产城互动”发展的重要功能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

规划区用地以横沟桥镇为主体,结合高新区的开发建设进行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横沟桥镇镇区作为现有的集中生活功能区,利用高新区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活及公服配套需求,形成“产城互动”的城市功能协调发展区。同时,结合正在建设的新型城镇化目标,依据现代工业化理念,统筹城乡建设。以城乡一体化标准,推动城市土地整理,挖掘城市发展资源潜力,以新型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社会发展及新型农村社区的整体开发建设模式,建设城乡统筹,经济一体发展的示范区。

3)咸宁市重要的生态产业集聚区和科研基地

随着建设鄂南强市战略的推进,咸宁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高新区一、二期产业用地的相继建设,机械机电制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等大量工业企业入驻,高新区已成为咸宁市工业产业建设的主要集中区,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持续的动力。随着招商力度的加大,高新区产业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带来的产业用地需求将急需增加,产业门类将更为丰富,经济集聚性更强。现代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必将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地位,强化创新服务需求,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更先进更全面的技术和服务支撑。规划区作为高新区最主要的生活和生产服务集聚区,将是未来高新区产业集聚和可研服务的重要基地。

三、规模预测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不超过110平方米的要求,结合新区未来开发需求和建设用地布局情况,考虑高新区整体工业就业人口、未来生产服务产业等人口的通勤情况及职教园学生情况,预测常住人口约10万人。同时,考虑未来规划区周边产业发展,带来的部分就业人口居住需求,按常住人口的20%进行预留。预测,规划区未来可容纳人口约为1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998.59公顷,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约为100平方米。


第六章 人口城镇化战略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和随迁家属、工业就业人口、城中村和棚户区人口、大中专学校毕业生为重点,依托高新区及未来新区城市化建设背景,以新区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合理确定城镇落户条件,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覆盖率,健全市民化推进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有机集聚。

一、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新区,转化为城镇人口

规划区采取核心地区导向模式,人口向镇区、产业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以此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心区集聚,实现离土近乡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人口实现迁小并大,零散村组、农村人口按自愿原则向中心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强化中心区的集聚效益。

统一城乡户籍登记制度,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引导、吸引和促进约10万进城常住农业人口及进城务工人员落户新区,并与现状农业人口一起进行城镇化转化。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实施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公安机关按公民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逐步推行居住证制度。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就业权、社会保险权益和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养老服务、计划生育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建立健全人口信息登记管理体系。加强和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制度,进一步改进人口普查方法,健全人口变动调查制度。按照联网对接、共享使用、提高效率的原则,分类完善各类人口信息系统,推进人口信息概况、人口信息查询或交换、人口信息分析、人口信息采集管理等共享应用。简化户口迁移办理程序。农业转移人口申请办理户口迁移,提供《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以及合法稳定住所的证明材料,经调查审核属实后,可直接报迁入地县级公共机关审批并予以办理。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有愿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优先落户,优化完善“三投靠”(夫妻投靠、父母投靠子女、子女投靠父母)、投资兴业、购买商品房等人员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迁移,推动农业人口转移由传统的劳动力迁移向家庭迁移转变。 

二、积极引导就近就地城镇化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有效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

——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人口聚集。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以高新区二期产业用地为基础,做大做强工业,促进工业化的内涵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新做实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优化完善三次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和承接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劳动密集型的绿色产业,提高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

——提升新区综合承载力。采用财政投入引导、市场方式运作和金融融资支撑,进一步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行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满足农民进入城镇生产生活的需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布局新区各类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不断满足城镇人口增加的基本需求。

——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和就业信息系统功能,促进城镇新增就业实名制管理,健全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破除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障碍。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职业培训力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和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全面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和鼓励拥有技能特长的农业人口从事服务性三产,推动产业就业城镇化。

三、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措施 

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加快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协同推进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推进新区常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逐步实现同城同权、同城同酬、同城同保、同城同教,保障城镇常住人口落户与农业劳动力就近就地城镇化顺利实施。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建设,依据国家政策和标准,按照老区补充提升,新区配建完善的原则,对规划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建设,推动新区农业转移人口生活方式的市民化建设,真正实现农业人口的市民化和城镇化。

——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鼓励高等学校、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探索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完善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打造集职业技能开发、实训评价和就业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基地。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后续支持等创业服务,落实小额贷款、资产抵押、创业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扶持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的范畴,消除入城农民随迁子女的教育门槛,扩大城镇中小学教育资源,落实农民随迁子女就近接受9年义务教育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现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普通高中录取;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规定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职业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将进城落户农民按规定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同时扩大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并健全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同一地区城镇居民逐步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享有相同的社会保险和公共服务。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稳步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覆盖面拓展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常住人口,同时把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让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权利。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可以建设成套型和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可按规定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具有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1年以上,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通过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和相应优惠等方式促进进城农民购买住房。完善金融服务制度,对兴建农民工公寓的个人和机构,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长期低息银行贷款。统筹推进城镇保障房、农村危房和扶贫生态移民房建设,审慎探索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多方式多渠道,切实保障民生。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以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为重点,依法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鼓励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按照当地参保办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强化企业缴费责任,尽快实现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全覆盖,建设省级集中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信息系统,支持跨区域社会保障业务办理。将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参保需求。

——强化制度保障。严格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支付动态监控制度,推进工资支付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切实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与单位职工的同等劳动保障权益。清理各类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歧视政策,消除城乡劳动者就业的身份差异,将城乡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劳动保护,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形成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健全分担机制,加快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协同推进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政府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业要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农民工要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提升融入城镇社会的能力。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融入企事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提高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业转移人口代表和委员的比例,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的人文关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重点促进城中村和棚户区人口市民化 

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是推进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途径,其居民生产方式在本质上已接近城市居民,其市民化的重点在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社会保障措施的。同时城中村和棚户区是新区建设发展中重要的城市更新空间和战略发展空间,其改造建设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大改造力度,完善配套政策,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使城中村和棚户区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为新区建设提供健康稳定的社会保障。

——科学规划。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应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导、尊重民意、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据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住房发展规划,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科学编制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措施,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和环境设施,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开发建设总量。坚持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及生活环境保护统筹推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结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高标准制定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明确棚户区改造的具体范围,改造规模、改造时序和年度改造计划,纳入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并严格实施。改造规划应注重旧城职能疏解与人居环境提升并举,设施改造与环境整治相结合,按照城市新型社区配套标准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绿地与开敞空间,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质量。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采取增加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扩大债券融资、企业和群众自筹等办法,多渠道筹集棚户区改造资金。加大棚户区改造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棚户区改造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按照“同策同价、一视同仁”的原则,给予同等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符合规定的政府融资平台、承担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企业可发行企业债券或中期票据,专项用于棚户区改造项目。充分调动原居民积极参与棚户区改造,合理承担安置住房建设资金。 

——确保建设用地供应。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用地要纳入土地供应计划并优先安排,充分利用存量土地,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和具备“净地”条件供应的储备土地优先用于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安置住房中涉及的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可以通过划拨方式供地。安置房建设确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要应保尽保。 

——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棚户区改造项目,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其改造资金补助支出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电力、通讯、广电、基础设施等企业要对棚户区改造给予支持,适当减免入网、增容等经营性收费。实施棚户区改造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依法妥善做好城中村和棚户区拆迁安置。。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制定具体拆迁安置补偿办法,坚持依法组织城中村和棚户区房屋征收,切实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 城中村改造要优先建设安置房,合理安排生活保障用地和用房,具体标准由各市研究确定。村民安置和生活保障用地应当依法转为国有,纳入当地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采用有偿出让方式供应,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应主要用于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安置房分配后,应依法办理具有完全产权的房产证。村民安置房和生活保障用房,可参照棚户区改造政策免收相关费用,经营性用房可按相关标准下限收费。 棚户区改造安置补偿采取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由棚户区居民自愿选择。安置住房建设采取原地建设和异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优先考虑就近安置;异地安置的,要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学、就医、出行等需要,合理规划选址,尽可能安排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的地段。对经济困难、无力购买安置住房的棚户区居民,可以纳入当地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解决。


第七章 城镇化产业发展战略

没有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城与业相互支撑、同生共兴,城镇化才能健康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新城镇时说:“新型城镇化一个核心是什么?是要有产业的支撑。”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坚持产城融合,产业带动: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产业解决就业,就业带来人口,带来生活配套、公共服务的逐渐完善,从而实现“人的城镇化”。因而,把产业作为发展的火车头,是城镇化必由之路。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一、产业支撑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李克强总理在有关城镇化的系列讲话中反复指出,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来充实,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 新型城镇化核心在凝聚人心、关键在产业支撑、难点在利益平衡。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我重点思考了如何以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要搞好新型城镇化,必须明确产业支撑的重要意义。

(一)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城市的兴起与壮大,是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经济发展应以“产业”为支撑,没有产业的新型城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城市的崛起,无不以主导产业的崛起为标志。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考虑其外在因素,诸如规划、建筑、交通、社会保障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产业支撑问题。

(二)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不是圈地运动,不单单是修好楼房让农民上楼居住,它应该聚集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发展要素,共同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以产业带动城市的扩张,承载工业的发展,影响农村的变化,保障农民的收入。城市是产业的载体和保障,产业是城市的根基和内核,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以产业集聚强化城镇支撑,要通过产业的大发展,集聚人气、提升财气。只有城与业相互支撑、同生共兴,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长久稳定地走下去。

(三)产业聚集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核心在“人”。在城镇化推动过程中必须重点解决人的思想转变问题、身份转化问题、生活保障问题、收入维系问题。有了经济基础,才能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能吸引人,留住人。例如:过去很多其他地区都存在的问题,农民拿到土地补偿款后没有好的投资渠道,没有产业保障的就业机会,沉迷赌博,当土地补偿款输掉之后生活无法维系,这些都将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安定和谐,阻碍城镇化的推进。

二、城镇化产业发展路径

1. 产业基础

规划区处于咸宁市主城区集中建设区周边,是城市开发的主要集中区域,区域用地和产业以现代产业为主,附加值低,效率不高的第一产业通过用地整理在高新区整体区域进行平衡,在规划区内不布置第一产业用地,以提高新区的土地价值和经济效益。

规划区工业产业完全依托于咸宁高新区。自2006年成立以来,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断优化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已成为咸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规划园现状已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建设有立邦涂料、喜马拉雅电子科技、麦斯电子等一批工业企业。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有待进一步打通;二是新业态、原创性新兴产业生成能力不强,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三是缺乏能整合资源、引领行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四是专业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产业集群效应有待提升。

相对而言,第三产业在规划区处于较弱地位,除横沟镇区布置有必要的生活性服务设施外,如小型沿街商业、学校、医院等,产业区及为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严重不足,现状已有生活性服务业也已低端产业为主,服务品质不高。

2.产业发展原则

1)结合自身禀赋条件,创造性地走出以生态型、创新型、高附加值型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培育创新精神,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

2)产业集群发展。高新区项目由无序集聚转向功能集聚,围绕核心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从原料生产、加工、包装、研发、销售、乃至衍生产品和服务一条龙的价值链。

3)绿色发展。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环保测评设立严格的企业准入机制,优先鼓励发展能耗低、用水少、污染轻的高层次、高技术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突出位置,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提倡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

3.产业发展思路

规划区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经济发展,整合资源,提高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以“整合、优化、提升、完善”为主线,打造一个功能凸现、产业能级较高、区域品牌影响力强、配套功能完善和城市环境优美的综合性生态产业新区。在规划区周边高新区产业空间深化发展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家具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械及器材制造等基础产业,加强创新及科技研发,转化为先进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及“互联网+”等新兴潜力产业的同时,引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科技研发、企业总部、创意产业等一批现代化战略产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配套生活服务业相结合,成为咸宁产城融合发展的突破区、自主创新创业、生态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一)完善产业创新环境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互联网、生命健康等领域,探索采取市场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等新模式,搭建一批高水平研发中心、实验室、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中试基地,以及研发、检验检测、中试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利用或建立研发众包等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开放化、无边界的创新服务平台。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开放共享运行服务管理模式。

组建新型产业组织。加快建设腾讯研究院咸宁分院、清华大学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支持国内外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到区内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建设智能机电产业联盟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建立跨区域合作研发、技术转移转化机制,促进核心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上下游产品的配套开发。促进联盟内企业资源和信息共享,鼓励企业以联盟形式参加市场活动。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咸宁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集聚一批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推动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在区内转化。支持湖北科技学院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与企业、风险投资机构、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等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科技成果有组织地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支持科研人员通过在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双向兼职,创办企业、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提升产业生成能力

推动科技创业。集聚创业人才,全方位支持大学生、教师、科研人员、“草根”到区内创办科技型企业。发挥1亿元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作用,对接武汉创业资源,每年引进和扶持一批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吸引沿海地区具有工作经验的大企业员工到园区创业。加快建设淘宝大学咸宁培训基地,发展基于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平台的创业。树立“咸宁青年创业楷模”,使创业为荣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创业观。

推进二次创业。加强对本地民营资本引导,鼓励食品、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领域企业家,将资金投向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设立高层次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组织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家参加培训,提升“二次创业”能力。完善激励机制,对在区内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进行“二次创业”的优质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给予一定奖励。大力宣传“二次创业”成功民营企业家典型事例,营造良好的再创业氛围。

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设立高成长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建立咸宁高新区高成长企业发现、筛选、培育和宣传机制,培育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企业。借鉴中关村、东湖、宁波等地扶持高成长企业经验,采取贷款贴息、股权投入、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全力培育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完善创业孵化环境。支持在本地院校设立校园创业实验室、创业苗圃(基地),完善定制式、精细化的“创业种苗”培育模式。加快建设广东工业园等孵化器,盘活办公楼宇和厂房,聚集创业服务机构,建设生态化的创业社区。引导市场化机构建设办公、会议、活动、住宿于一体的新型创业公寓。围绕医疗器械、智能机电等领域,新建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为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设备租赁、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投融资等全方位服务。对接东湖高新区新型孵化器,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推动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三)增强资金保障功能

加强政府资金扶持。发挥财政资金金融杠杆作用,对咸宁高新区企业信贷融资实行“五个优先”、“二个高于”,即财政资金引导型信贷产品优先、高新区企业成长贷等专项金融产品优先、贷款担保服务优先、信贷保险合作和应急循环资金使用优先,信贷增量高于同期、信贷增幅高于贷款平均增幅。推荐高新区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咸宁市科技项目资金。

集聚科技金融资源。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鼓励咸宁民营企业家参与天使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天使投资人,引导互联网产业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等在区内开展投资活动,重点投向主导产业领域初创期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利用咸宁金融港的建设,引进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保险中介、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设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产品。大力实施“N种政府主导性金融产品创新”工程,推广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政银保、扶持贷、创业贷等产品,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碳排放抵押贷款等创新型产品,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贷款、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集合产品,适时探索建立P2P融资平台、众筹平台等,鼓励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加强政府引导,联合金融机构,制定低门槛准入、技术专家审贷、绿色审批通道、优惠利率支持等措施。

(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咸宁市“双招双引”计划,立足“同心回归创业园”等载体,广泛吸引全球互联网、生命健康领域高端人才,形成大规模人才回流效应。支持本地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向企业、政府部门流动。优化人才引进结构,引进管理类、金融类高端人才和企业急需的中层业务骨干。推广“星期六工程师”、“候鸟工程师”等柔性人才引进模式,采取聘用、兼职、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入股、技术咨询等方式参与高新区重大科研活动。

加快培养多层次人才。进一步深化与湖北科技学院的合作,鼓励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院所建立人才需求对接机制,加强创新型人才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对接高校院所高水平人才团队,鼓励外地院所和高校人才(团队)到咸宁高新区创新创业。加快推动咸宁职教新城建设,培养一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技能,具有创新能动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吸引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技术工人实训基地和各类专业学校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优化人才配套服务。加快建设人才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完善人才引进、人才招聘、户口托管等功能。吸引新型“猎头”公司等专业人才中介机构,提供人才培训、测评、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务。继续开展“桂乡杰出人才”、“鄂南学者”等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举办咸宁市职业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借鉴小米“You+”模式,创新“蓝领新村”公租房运营管理机制。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问题。

(五)强化产业准入管理

创新产业引导模式。加强政府引导,突出特色产业,研究咸宁高新区产业发展正面清单。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围绕咸宁高新区产业定位、土地情况、生态环境,结合法律法规、国家安全、过剩产能、高耗能高污染等禁止和限制的内资企业投资领域,制定咸宁高新区产业发展负面清单。

明确项目入驻标准。制定咸宁高新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根据高新区不同区块土地性质及各专业园区定位,对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予以严格规定。加强科技含量高、投资回报高且符合产业导向的潜力型项目引进。不符合标准的建设项目坚决禁止入园。加强项目评估和准入机制,建立高新区项目评审专家库。

创新土地供给方式。对分期建设的大中型项目实行分期供地制度,优先保障首期用地,定期对已供地项目进行效益考核,为是否继续供地或调整后续供地规模提供依据。推进以孵化器、加速器等集约开发建设模式,采取以租代售方式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探索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制定咸宁高新区闲置企业用地退出管理办法,定期对入园项目用地开发情况进行审核评估,对超期未开工或产值、税收、环境影响等指标未达到协议约定的项目,先行告知预警,对逾期未整改的项目以适当方式清退。设立项目用地退出专项资金,用于闲置土地资源或建筑物的回购、改造、补贴以及相关配套支持等。

(六)加快推动全球招商

绘制全球创新地图。加强招商顶层设计,分析研究产业前沿发展趋势和不同地区产业转移需求,围绕重点产业、创新资源等绘制全球创新地图。制定产业招商目录,针对性地引进规模大、贡献大、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项目。积极招引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平台、检测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各类创新平台入驻。大力发展互联网总部经济。

转变招商引资理念。转变招商思路,实现由“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大招商”向“精招商”的提升,建立会展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渠道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模式。优化项目准入机制,综合考虑项目科技、经济和社会效益。完善招商工作市区联动机制,以园区招商部门为核心探索各职能部门密切协作的招商协调机制。

优化招商服务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实质性减少审批环节。设立招商项目审批快速通道,对各项审批实行限时办结制,提供专人辅导企业办理或全程代办服务。建立咸宁高新区重点招商项目库,对接高新区招商信息平台,发布园区土地、政策、服务等信息。

4.产业发展策略

第三产业作为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性产业,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关键环节着力推动改革创新、集聚发展、平台建设、市场主体和项目建设,积极构建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协调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主要包括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善生活型服务业建设。

1)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针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和配套,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现代物流产业、科技研发、企业总部、创意产业等产业,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企业正常运行,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活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① 创新服务业: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产业能级的提升具有极强的推动能力,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生命力的重要保障,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规划把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创意产业及科技中介服务作为高新区不可或缺的功能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服务、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创业服务等,为企业提供集中的技术创新平台,方便企业进行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试制和测试保障。重点围绕生物技术、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建设、引进和提升一批研发机构。加强与国家重点大学的联系,鼓励联合开发,强化科技资源的中介服务,加强成果转化。加强公共技术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包括知识产权、法律、专利、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咨询服务,发展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版权交易等科技贸易。

② 企业总部及科技会展旅游:借助高新区的产业支撑,未来企业集聚将产生大量的总部办公以及商务需求,安排一定量的商务楼宇,用于企业总部办公,容纳咨询、法律、保险、金融、信息、广告、物业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凸显的品牌整合效应,促进高新区的发展与升级,为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交流、实施、拓展的保障平台。依托区域良好的山水生态资源和产业资源,重点发展科技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科技会展等,配套发展休闲运动、会务展示、交易合作等功能,打造综合性会展旅游产业。

③ 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商业银行、创投、信托、证券、保鲜等金融机构,建立信用担保、资信评级、信用调查征集等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性功能,积极发展为小型微型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引进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发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建设咸宁金融中心。

④ 培训教育:依托咸宁科教新城,大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网路及数据库等领域的IT技能培训;重点发展高端数控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业技能培训;引进发展在线教育、模拟仿真等培训服务。加强农村居民培训,充分发挥职教城优势,通过政府+技校、企业+技校等方式,联合各方力量,对园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促进就业。

2)生活性服务业

大量的工业企业的进驻、改造升级,伴随区域内大量人口的入住,与之配套的生活性设施是保障新区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作为新区建设的横沟老镇区,拥有大量的生活人口,其日常生活需求的满足,也是新区建设的关注重点。

生活性服务业一般包括文教卫生、商贸流通、旅游休闲、娱乐健身、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业。现阶段新区发展过程中,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要求。

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将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生活服务便利化,努力创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将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有序引导底商向社区聚集,大力发展社区新零售服务体系,推广社区商业模式,鼓励在社区布局一站式生活体验馆,大力建设社区集成化智能服务终端,提升市民日常生活服务的便利度。特别是老旧生活区,除传统便利商业配套齐全外,要强化娱乐休闲、健身运动、文化卫生等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布局,实现全体居民生活服务的全覆盖。

二是推动服务供给品质化,回应市民需求变化。将着力提高生活服务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满足市民更高品质生活需求,推动旅游休闲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等提档升级,推进生活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和人性化,推动文化服务、餐饮服务特色化发展。

三是推动商业发展高端化,将打造具有区域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生活商圈,推动商贸、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支持鼓励高端商圈大力引进品牌旗舰店和特色主题店,提升城市品质,满足市民多样化生活需求。

重点发展产业类型:

1)商贸服务业。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促进以互联网、信息化为基础的无店铺销售、网上商城、APP项目、网上订餐、网上菜市场等;重点建设社区商业体系,增强便利化和综合功能,合理配置菜市场、大众餐饮店、维修服务、废品回收等必备业态,合理布局超市、便利店、药店、洗染、美容美发、快递、专业专卖店等选择性业态,拓展精细化定制服务模式、主体集成化O2O模式、云网端一体化模式,以及“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社区服务模式;推进商业体验服务、移动网络销售、提供消费解决方案、自助服务等各类新型业态应用。鼓励适于各年龄段及各类消费人群的个性化、特色化、定制式商品服务应用;提升各级商业中心能级,推进社区商业设施、特色商业街建设,融合会商旅文体等产业发展。

2)文化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重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数字电影、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新媒体、新业态发展;推进剧院、剧场、综合文化活动站、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休闲娱乐、艺术品、、艺术培训等各类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广场文化、市民文化、剧场文化、商圈文化、集市文化、街头文化、新媒体文化、影院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业发展。

3)旅游服务。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丰富旅游产品,改善市场环境,推动旅游服务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附加值。结合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历史风貌,发展生态旅游、民俗体验旅游等业态,通过旅游带动消费,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特色餐饮、农家乐等具有传统特色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餐饮住宿产业。

5.产业布局规划

规划结合产业现状和用地布局意向,结合周边区域城市功能布局特征,形成五大产业组团,并通过两条产业联动轴线将产业功能组团与周边产业区串联,形成统一协调,具有基础的产业体系。


传统商业服务区——以横沟桥镇老镇区为基础,为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重点打造几条传统商业街区,以沿街小商业为主,配置市场、维修、餐饮、药房等,同时拓展传统生活体验、民俗、美食、传统文化体验等产业功能,发展定制民俗、特色餐饮、农家乐等产业,实现乡镇产业转型。

现代宜居住区——依托基地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重点发展现代高端地产等,作为规划区乃至高新区最主要的人口集聚空间。

区级公共服务区——位于规划区东部,是新区的重点建设区,也是联系更东侧的咸宁高新区产业用地的最直接空间。规划以区级公共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依托城铁横沟东站的便捷交通优势,在发展区级商业中心的同时,重点建设区级体育运动、文化娱乐设施及现代商业服务业等,是新区现代生活服务核心。

创新产业服务区——依托周边高新技术产业的配套服务需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建设创新研发产业、总部经济、配套商业服务业、教育培训产业、高端地产等,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休闲体验区——依托智敏果园形成的城市郊野体验公园,发展旅游产业,重点建设生态旅游、休闲服务等产业,形成新区生态景观中心。

新城产业联动轴——依托光谷南一路,串联横沟老镇生活区、现代产业服务区、公共服务区及外围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形成生活服务—区级服务—生产服务—生产的产业延展线。

区域产业联动轴——依托贺胜路,串联金融港、高新产业区、科教新城、生态休闲区、现代产业服务区及传统商业区,将规划区与主城服务功能串联,形成区域一体化产业系统,提高规划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为科学城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产业和经济支撑。


第八章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

一、用地适宜性评价

通过“多规合一”的城市建设区域的划定,结合控制区域建设情况和城市发展目标和规模,综合城规与土规的用地适宜性界定,形成新的用地分区,划定规划区的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并分别制定空间管制策略,作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依据。

1)适建区

适建区为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区,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建成区及周边有条件建设区。

建成区为实际已开发建设并集中连片,基本具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区域。即现状的部分分散村民点、横沟桥镇镇区生活区等。现状建成区各类设施较为完善,生产、生活条件较好。

周边有条件建设区主要为建成区周边的一般耕地和林地。该区域的建设应依据资源环境条件,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强度及实施时序,以满足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城融合的建设要求。适建区集中连片,有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和减少投资,形成较好的生活服务空间。

2)限建区

限建区为规划区内在一定条件下可做生态性开发的区域,原则上除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外,禁止大规模的城市开发。规划区内的公园、防护绿地及部分山体林地,具有较好的资源环境条件,与适建区联系紧密,有利于拓展城市公共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3) 禁建区

禁建区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历史文化环境和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划定的禁止安排开发项目的地区。这类区域要进行强制性保护,禁止除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外任何有损于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的建设活动。重点防止基本农田的占用,饮用水源地的污染,山体林地的破坏。这类用地主要是不利开发的山体、基本农田、河渠、水库等用地。

对于以上三类用地,在开发建设中个,需采取不同的管制措施,保证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1) 适建区

建成区内部要求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建设用地,根据规划意图对用地及空间布局进行梳理整治;调整产业结构,明确重点产业,突出发展。调整三次产业的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对居住社区和分散布置的小型工业企业进行撤并和整合,进行土地内部挖潜,以达到集约、高效利用已建区内的土地,提高土地土地利用率。对现状村民点进行梳理,部分分散的小型村组可先期进行整体迁建,改善居住环境,逐步对大型村组进行迁建,制定保护政策,确定改造模式,保证后期土地整理的有序进行,协调好村民社会利益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建设用地和非耕地、空闲地,对产业进行分类,将适建区划分成不同的城市功能空间,依据功能要求,集中建设。适建区的建设宜紧凑布局,节约土地,方便市政设施等布置。

另外,规划区内的农用土地,在无开发建设意向时,应该按原用途使用,不得提前废弃、撂荒,对于占而不用的农用土地必须依法收回,保证土地的高效利用;规划区内的项目布置需按规划布置,统一协调。

2) 限建区

对于高压走廊、输油管廊等限建区用地,在可行性论证及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可适当建设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不得进行盈利性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对于规划区内的公园、部分景观性性山体林地等用地,除必要的功能设施建设外,不得进行其他社会盈利性开发,保障公共利益。

3)禁建区

对于禁建区的保护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农田、水资源、河湖岸线进行恢复性整治。如水源地植树种草,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水库、河渠中,不得向河流湖泊排放未经达标处理的环境污染物,保证水生态的稳定。同时对具有一定生态价值的山体进行保护性生产,可进行绿色经济生产,有节制开采,并注意及时补齐,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对保护林地不得进行破坏性开发,禁止随意砍伐林木、倾倒垃圾、排放污水。禁止取土挖山等破坏性生产行为。对于重大基础设施,主要为铁路、高速公路等道路控制用地,不得产生道路安全问题。

用地适宜性一览表

 

名称

面积(公顷)

占比(%

1

禁建区

88.08

8.37

2

限建区

217.37

20.66

3

适建区

563.47

53.55

4

水域

15.72

1.49

5

城市道路

167.59

15.93

 

合计

1052.23

100.00

二、“五线”控制

“五线”是红线、绿线、黄线、蓝线和紫线的统称。其中红线是指规划区范围内道路路幅边界线;绿线是指规划区范围内各类绿地、山体、风景名胜区范围的控制线;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乡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蓝线是指规划区范围内江河、湖泊、湿地保护控制线;紫线是指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控制线。

本次规划以红线、绿线、黄线、蓝线为主。

(1)红线范围内用地,必须严格按规划要求进行预留和控制。红线两侧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与管理,应按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建筑红线、建筑高度和建筑容量等规划技术指标严格控制。

开发区道路红线管制的基本要求:

①开发区道路红线依规划确定,依法定程序批准后,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在实施过程中如确需调整,应按法定程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规划调整。

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开发区道路红线进行建设,道路红线内各种标志、广告牌等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设置。

③开发区道路红线内现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设施应逐步迁出,尚未迁出的房屋不得出售或改、扩建,临时建筑、构筑物应在期满后予以拆除,暂时未兴建的道路,按《城乡规划法》和开发区道路红线控制要求严格控制。

(2)绿线范围内用地,不得进行非绿化建设。绿线内的所有的林木、绿地、植被、绿化设施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位、破坏、侵占和损坏,不得改变绿地用地性质。在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应逐步迁出。

开发区绿线管制的基本要求:

①绿线作为绿地的实际控制线,依法定程序批准后,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在实施过程中如确需调整,应按法定程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

②绿线作为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绿线范围内是规划区内必须保留的开敞空间,在规划区的发展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占用。

③绿线范围内的绿地建设应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进行规划和建设,不得建设无关建筑,其绿地率必须达到国家相关规定。

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3)黄线控制范围内进行建设,应当符合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在城市黄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城乡规划许可,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迁移、拆除城市黄线内城市基础设施的,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在城市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①违反城乡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

②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③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

④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

(4)蓝线范围内用地应严格保护,不受侵占。除按照规划建设排水设施、水坝、污水处理设施、园林小品及相关市政设施外,禁止建设其它任何建筑物、构筑物。

开发区蓝线管制的基本要求:

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蓝线”,修建建构筑物,影响城市景观及河道行洪安全。

②主要河道、水库两侧10~30米范围内作为严格控制区,严禁非绿化设施的建设。

③蓝线范围内不得擅自设置各类排污口和倾倒垃圾。

三、土地利用规划

结合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多规合一等相关规划分析,战略研究、生态要素分析及用地适宜性评价,对规划区用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现状用地和产业布局为基础,综合整个区域发展架构,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整体布局模式,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清晰、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的生态新区。

1.空间布局理念

(1)山水环绕,组合布局。以资源约束和生态保护为前提,严格保护和控制区域生态环境;以自然山水和生态绿地为本地,促进规划区与自然山水的融合;按组合型城市的理念组织规划区空间布局,形成功能互补、联系便捷、特色鲜明的功能区。

(2)产城融合、三位一体。本次规划避免出现建设中重产业、轻城市的弊端,强调“产城融合”的理念,促进产业与居住、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协调互动。产业用地、生活用地的就近和均衡布局,提供多元化的居住社区和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维一体”的协调发展。

(3)集约高效、低碳智能。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充分体现公交主导的绿色交通理念,强化绿色交通系统在空间布局中的组织作用。盘活现有用地存量,优化增量土地开发,提高土地效能。

(4)城乡统筹、生态宜居。结合外围生态区域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和交通格局,统筹安排其城市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的生态城市风貌。

2.功能分区

通过对基地范围内的现状用地情况分析,结合新时期横沟桥镇的发展诉求,将规划区划定为老城区生活区、城铁生活服务区、创新服务区、绿色休闲服务区四大功能板块,其中:

老城生活区:依托横沟老镇区发展,进行旧城改造,通过完善基础服务功能和旧城风貌景观控制建设,导入传统生活服务产业和传统体验旅游产业,建设传统生活集聚区;

城铁生活服务区:通过城铁东站的便捷交通体系及外围城市新型产业功能区的支撑,建设现代城市区级综合服务区,通过高端地产开发,充分发挥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吸引和带动作用为未来高新区发展提供生活空间;

创新服务区:位于高新区三期与城市生活区之间,是服务于未来高新区现代产业的综合创新基地,依托高新区管委会及横沟桥镇政府的行政办公功能为引爆,大力建设生产业创新服务功能。

绿色休闲服务:为规划区生态资源集中区,依托智敏果园的生态农业条件和山水农庄周边的良好山水资源,以生态为基底,通过对周边用地的生态控制开发,建设规划区的绿色示范区和生态服务区,使其成长为高新区的生态绿心,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引领空间。

3.规划结构

规划以规划区全域职能体系及产业结构入手,以“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功能分区为基础,合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充分考虑区域的大背景和基地的现状特征以及新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构建“两主两副,三轴一圈”的空间结构布局,形成”新城引领、蓝绿相承、产城相融”的绿色生态网络。


两主——指依托城铁东站形成的城铁生活核心。充分发挥城铁快速交通的吸引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商业服务设施为主的综合生活服务核心,作为规划区建设的引爆功能点,推动新区功能建设,发挥对老城及现代生活组团的辐射带动及引领作用;

依托行政办公功能和总部经济产业形成的创新服务核心,作为规划区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空间,也是未来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爆点,也是产业对接的先行区。

两副——结合横沟老镇区形成的老城生活副中心,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通过传统商业服务也产业引入及风貌控制,建设特色鲜明,功能产业化,具有吸引力和体验性的城市生活空间,满足横沟桥镇镇区及未来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活服务需求;

景观休闲副中心:结合泉都大道的城市休闲景观带建设,依托智敏果园郊野公园的自然生态和生活服务功能,建设新区景观中心,作为城市休闲功能的延展。

三轴——沿光谷南一路形成的新城功能发展主轴,是规划区主要功能的联动发展轴,串联规划区的生产、生活等空间,是新区新型产业联动发展的主要轴线。

依托贺胜路及107国道形成的区域联动轴,作为新城与主城生活区功能联系的主要交通轴线,串联城市功能,提升新城对于主城的支持作用。

依托泉都大道形成的绿色产业延展轴,规划区绿色休闲产业与主城景观功能串联,形成全域一体化生态休闲旅游空间。

一圈——由城铁生活核心与创新服务核心空间形成的核心服务圈,为高新区的生产、生活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空间。

4.土地利用规划

(一)居住用地规划(R)

1)居住用地分类

居住用地以二类居住用地、新型农村社区用地为主。

二类居住用地(R2):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层、小高层及高层建筑为主的集中型生活社区用地,是工业就业及服务人口的主要生活空间,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安置村民的重要场所。

新型社区用地(R9):以就近集中还建的原则安置村民,包括还建上楼及一户一基等建设模式,以城市生活区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满足不同还建建设需求,提高棚改及旧城改造的可实施性。作为农村土地整理和农民进城的主要安置空间。

2)居住用地布局

现状居住用地多为二类居住用地及少量村民点用地。集中新建村民点及新建小区配套较完善。而零散的村民点及老镇区生活区则生活环境较差,配套设施不足,土地等浪费严重。

规划区的居住对象有着较鲜明的特征。一方面其产业体系的建立势必吸引大批的外来人口涌入,这是人口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本地农村居民也面临着生活及生产方式转型的问题。在居住上应考虑不同的居住社区人群需求和周边环境的特点,引导社区文化的形成,塑造尊重地方文化并为居民所认同的宜居社区。

居住用地布局应贯彻产城融合的理念,考虑居住特征,保证主体集中成片,适当分散就业。尽可能选择环境较好的地区,并与就业岗位和规划区内商业设施有方便的交通联系,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条件。本次居住用地规划采用邻里社区的规划理念,按照道路体系,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规划区分成9个邻里单元,每个单元按照15分钟生活圈布局要求,布置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小学、医疗、商业市场等,保障居民生活在一个邻里单元内能基本解决,大型活动在新区解决,较少交通出行和干扰,保障市民生活安全。

其中1#、4#邻里单元采取旧城改造与新建社区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整体建筑风貌以多低层传统风貌建筑为主,保证景观一致,形成传统风貌街区。通过对老旧街区的改造,以政策等手段,鼓励村民自主改造,通过整理,增加城市公共空间,改善单元生活环境。

其他2、3、5、6、7、8、9等邻里单元则采取现代化住区建设方式,通过现代化高端地产开发,打造现代化城市住区。05、9#邻里单元作为廉租房等公益性住宅用地,作为产业工人集中居住区。

3)居住用地规模

至2035年末,规划区居住用地总面积约为306.1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约30.65%。其中二类居住用地面积约226.51公顷,新型社区用地约79.60公顷,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约为25.51平方米(按12万容纳人口计算)。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

1)规划原则

① 以人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直接与人民福利相关的社会服务体系,因此,公共服务设施的定性、定量、定位选择,均以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为首要目标。

② 注重区域均衡。从全局与区域的角度,处理好公共服务设施与主城之间的联系,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③ 公共职能协调。在缓和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矛盾的基础上,逐步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现状更为薄弱的公共职能上,推动公益性设施免费开发,提高公服的使用效率。

2)布局思路

① 近远期相结合,并留有弹性,近期布局应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符合城市规模与布局要求,形成合理的服务网络。

② 建立符合规划区整体公共利益的设施网络,实现均衡分布、功能互补,同时也保证各片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安排的弹性选择,有利于局部效益和整体效能的发挥。

③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应与绿地系统、道路广场系统相协调,创造出良好的城市景观,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

3)用地布局

①行政办公用地(A1):现状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横沟桥镇镇区,包含镇级行政建制设立的机构,包括政府、财政所、税务、土管等单位用地。

随着规划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拓展、人口的增加,规划区的行政职能将更为突出,服务功能需求量将更大。规划保留现状少量的行政服务设施,主要为社区办公用地,对乡镇行政办公用地通过集中选址建设综合性行政服务区的方式,集中政府部门,简化行政办公流程,提高行政效率。规划沿光谷南一路,在靠近泉都大道一端预留两块行政办公用地,作为高新区管委会集中迁建用地及横沟桥镇政府集中办公区,通过行政办公集中建设,带动新区用地开发。同时通过泉都大道这一对外交通干道,建设新区标志性节点空间,展现新区现代城市形象。按管理单元新建4处社区管理用地,并将现状镇政府用地改造为社区管理用地,保留现状付桥村社区管理用地。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面积8.8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89%,人均行政办公用地约0.74平方米(按12万容纳人口计算)。

②文化设施用地(A2):因城镇条件限制,规划区范围内基本无文化设施用地,部分活动中心结合小区建设,为居住用地配套。文化设施严重缺乏。

规划以邻里单元为基础,文化设施布置靠近使用中心,结合各组团中心布置。规划分片区按服务人群布置各类相关文化设施。规划建立新城建设两处区级文化设施,作为新区建设的带动,重点布置会展中心、文化馆等,结合周边规划的区级体育中心,形成城市公服集聚区,服务于规划区及周边城市功能区。规划区作为新兴的城市生活区,规划在原横沟桥镇镇区布置1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可建设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活动室等),按一定的范围服务于周边的居民。在01、04、07、08等邻里生活单元各建设一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依托周边便捷的交通条件,服务于周边生活组团。所有文化设施用地均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如公园、绿地周边建设,将公服与城市景观结合,打造城市良好公共空间,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场所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其他社区性文化活动设施用地按住宅小区配套标准结合各类生活住区进行建设,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求。

规划文化设施用地面积约8.6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87%,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约为0.72平方米(按12万常住人口计算)。

③教育科研用地(A3):规划区现状教育科研用地主要为布置在横沟老镇区的中小学用地。

因规划区范围的扩大,人口等急剧增长,带来入学人口的大量增长,中小学教育设施在未来将出现短缺。规划在保留现状教育设施用地的基础上,一方面进行校区扩张,提升规模,完善设施,满足近期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按照小学不大于500m,九年制学校不大于800m,中学不大于1000m(因所处区域的性质和人口年龄问题,为保证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均较城市标准扩大)服务半径的原则,新建中小学,用于满足周边儿童的入学需求。规划扩建现状的横沟小学,对现状高中进行改建,建设新的横沟中学,并依据服务半径新建3所小学,1所九年制学校及1所高中,按照小学一般不小于1公顷,中学不小于2公顷,按规模进行建设,保证人均中小学教育用地面积大于1.5平方米。中小学均衡布局,靠近生活区,满足学校布置要求和便于求学。老城区因用地条件现状,主要建设小学,在新城区,结合良好的用地建设条件,将九年制学校及高中建于新城区。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面积约35.2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53%,人均教育用地面积约为2.93平方米(按12万容纳人口计算)。

④体育用地(A4):现状无大型集中体育用地,各村组建设有小型活动场地,设施缺乏。

随着城市人口的集聚增长,居民对体育活动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规划结合在新城区中心建设一处区级体育中心用地,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和设施。同时规划集中建设8处社区型体育活动场地,老城结合公共设施土地整理改造完善建设,新区结合公园绿地新建,形成多层次的体育场所。其他小型健身场地、球场等结合小区开发建设布置,满足周边居民日常运动需求。其他小型体育设施结合居住开发建设。同时,鼓励大中专院校开放校园,共享体育活动设施。

规划体育用地面积约9.5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96%,人均体育用地面积约为0.8平方米(按12万容纳人口计算)。

⑤医疗卫生用地(A5):现状医疗点主要位于横沟桥镇镇区的中心医院以及社区卫生站和农村卫生室,医疗设施有限。

随着规划区的建设,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规划调整和完善医疗机构布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完善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二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各综合组团均配置医疗卫生用地,服务周边人群,位置均选在交通便利的组团中心处。规划对现状横沟医院用地进行扩建。在横沟新城区新建一处综合性医院,服务于高新区及周边。在现代宜居组团新建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卫生防疫用地和疾控中心,提高规划区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保留现状专科医院,作为生活区的医疗配套拓展。在邻里单元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医疗服务点,共计建设4处医疗服务点。同时,结合居住小区开发,在生活组团按人口和规模布置社区服务医疗站和药店,建立体系完善、服务方便的医疗系统。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面积约12.3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3%,人均医疗用地面积约为1.02平方米(按12万容纳人口计算)。

⑥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现状有一处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横沟桥镇社会福利院,位于107国道以北。建设用地规模较小,人口容量有限,现状的福利设施和服务半径将严重不足。

远期大量人口的进驻,老年化的发展,规划区的城市老龄人口将大量增加,关心老人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为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规划建设社会福利设施,用于规划区老人、孤儿的关心救助。

规划增加社会福利设施用地,在新城区中心建设1处综合性社会福利院,建设包括儿童及老年人服务救助场所,服务于规划区及周边的老龄人口。

规划社会福利设施用地面积约3.5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0.35%,人均社会福利设施用地面积约为0.29平方米(按12万容纳人口计算)。

4)用地规模

根据上述用地布局,规划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用地面积约78.0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82%,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约为6.51平方米(按12万容纳人口计算)。

(四)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1)规划原则

① 分片布置,规模适宜。在各功能组团中心布置规模适宜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包括服务于工业园区的商贸用地及服务于周边居民的商业用地。

② 借助交通及产业优势,联动发展。规划布局综合考虑对外交通、内部交通和产业优势及未来发展空间趋势,形成联动、共荣的发展态势。

2)用地布局

规划建立区级—组团二级商业体系。区级商业设施作为规划区综合性主体商业设施,要求建设档次高、规模大,服务量大;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居住组团适当布置,以满足各组团基本日常生活需求,方便服务为准则。

①商业设施用地(B1):利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人口集聚增长带来的商业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规划在3个生活性组团和产业组团中心分别建设服务于周边居民的大型商业中心,依据自身用地特点,以不同的形式建设,如沿官埠大道、光谷南一路的带状建设,横沟桥镇镇区、城铁东站及各生活组团地块中心集中布置。中心商业设施以大型设施为主,布置要求高质量、高品位,一次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生活需求,同时提升城镇品味。其他小型商业设施可结合居住区开发机动布置,以百货超市为主,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用地以商业用地及商住混合用地形式存在。主要建设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小商品市场及农贸市场等,以零售业和市场建设为主。

重点为市场规划。本次规划中,以自行车5分钟,人行10-20分钟为基准,即以1200m服务半径,规划建设5处农贸市场,将生活区基本全覆盖,保证居民生活便捷。其中,独立性市场2处,主要位于横沟老镇区,1处为现状保留改造,1处为用地整理后新建;结合商业和住宅开发布置市场3处,主要位于创新服务区、现代宜居组团及新城孙祠还建点。同时在317省道南侧建设一处商贸物流市场,作为批发零售及步行街,服务于横沟桥镇。其他类小市场、超市等依据服务人口及使用便捷程度,结合商住和居住开发和商业建设。

规划商业设施用地面积约50.5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06%,人均商业设施用地面积约为4.21平方米。

②商务设施用地(B2):结合各组团中心布置,位于交通便捷处,承载商业办公功能。主要分布于创新服务区。横沟桥镇商务设施主要布置银行、保险、工程质询、电讯邮政、法律技术服务等功能,结合商业用地建设布置,主要是生活型商务服务设施。创新服务区商务用地则主要作为各类大型公司、企业的总部办公基地,布置工程技术类服务及法律咨询、金融银行信托等服务型设施以及科技研发等生产性设施用地,作为生产性配套管理用地。其他小型商务设施结合商业布置。

规划商务设施用地面积约25.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5%,人均商务设施用地面积约为2.13平方米。

③娱乐康体用地(B3):现状娱乐康体用地主要为结合商业和居住开发建设的小型网吧。规划1处娱乐康体用地作为综合性影剧院,位于横沟新城区,结合文化设施统一布局,服务于横沟新区及整个高新区。其他小型娱乐康体设施,如网吧、电影院、歌舞厅等结合商业用地布置与居住中心。而大型室外游乐设施则结合城市公园统一建设。

规划娱乐康体用地面积约为2.9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人均娱乐康体用地面积约0.25方米。

④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规划完善规划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营业网点布局。主要包括加油加气站、液化气换瓶站以及电信、邮政等市政设施服务网点。

规划按服务半径1.2KM沿城市主要干道布置4处主要加油加气站。每处加油站面积为2000-4000㎡。其他小型加油加气站在后期控详规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和加油能力,进行调整建设。

液化石油气换瓶站。按每个服务5000-7000户,服务半径0.5-1.0KM计算,城市生活区规划建设5处集中瓶装供应点,换瓶站建设结合商业及居住开发配套建设,不安排单独用地,换瓶站气源统一至北部规划液化气储配站及城区液化气储配点灌制配给。每个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一处瓶装供应点。保留现状位于规划的生态体育中心西侧的天然气门站,与高新区一期内107国道以南的城市天然气门站一起为规划区供气。

其他市政类服务网点,按服务规模及半径结合商业、居住建设。邮政网点按半径范围1.0-2.0km。规划建设2处邮政支局,规划3处网点按半径结合居住、商业建设,均衡布置。建设1处电信营业厅,其他小型服务点依据后期用地开发建设。其他市政服务网点,如供电、供水、燃气等营业网点依据后期城市发展需要,结合商业建设。

规划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面积约1.7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0.17%,人均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面积约0.17平方米。

⑤其他服务设施用地(B9):为规划处于新城区中心,思源水厂以南的培训机构用地,作为农村居民再就业技能培训中心。规划其他服务设施用地面积约为6.4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64%,人均其他服务设施用地面积约0.14平方米。

3)用地规模

根据上述用地布局,规划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用地面积约87.1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8.73%,人均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约为7.26平方米。

(五)工业用地(M)

1)规划原则

①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配合城市功能布局及产业结构调整,统一规划,调整工业用地的布局结构和用地比例,提高规划区内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搞好大型工业企业内部用地调整,内部挖潜,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逐步实现工业集聚发展。

② 项目入园,集中发展原则

从咸宁整体利益出发,工业发展以集中布局为主,以利于统一建设与管理,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增强产业链经济效益。同时集中建设,利于配套设施完善及环境保护,利于土地集约利用。

2)用地布局

规划区传统产业功能依托周边高新区一二期产业用地及规划新建的三期产业空间发展,为科学城建设提供用地、就业、技术转换等支撑。规划区产业空间结合现有祥天工业园,拓展现代节能环保产业,建设以高新技术环保产业为主,兼具科研创新、现代创意产业等形式的综合性产业用地。位于规划区与高新区产业用地结合部,充分发挥高新区产业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

3)用地规模

规划区工业用地总用地面积约49.2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比例的4.94%。

(六)交通设施用地(S)

1)城市道路用地(S1)

规划区道路规划结合已建成的道路,依托贯穿整个规划区的老107国道、贺胜路、官埠大道、永安东路、光谷南二路、武咸快速通道等交通性干道,按照生活区路网密度适当密集,工业区路网至干道的原则,建设方格网道路骨架,形成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以及生活性巷道、慢道的四级道路网络格局,满足工业和生活对道路网密度的需求。其他各类用地内部配建道路计入相关用地,不参与道路用地平衡,但部分道路可作为城市道路功能使用,提升区域道路可通行能力。

城市道路用地面积约167.5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约16.78%,人均城市道路用地面积约为13.97平方米。

2)综合交通枢纽用地(S3)

在城铁横沟桥站以北结合老镇区建设一处长途客运站,与咸宁主城及周边其他县市、城镇联系起来,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并与周边新城及老区建设城市化公交系统,提供便捷的交通,满足新区人口对外服务的需求。同时将公交首末站与长途客运站统一建设,便于换乘,集约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47公顷。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面积约2.2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约0.23%,人均交通枢纽用地面积约为0.19平方米。。

3)交通场站用地(S4)

主要为社会停车场。在生活区的各生活组团内,选取适当的位置,结合居住、商业等交通停车需求分析,建设一定数量的社会停车场,约16处,满足生活、工作、消费、游憩等的停车需求。同时,结合商业、住宅等开发,通过设计条件,配建停车场10处,配套预留公共停车位。其他小型停车场可结合后期城市开发适当增加。鼓励商业建筑配套停车设施向公众开发,作为社会停车。

规划交通场站用地面积约10.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约1.0%,人均社会停车场用地面积约为0.83平方米。

4)用地规模

交通设施用地总用地面积约179.8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约18.01%,人均交通设施用地面积约为14.99平方米。

(七)公用设施用地(U)

1)供应设施用地(U1)

包括供水用地、供电用地、电信设施用地、供燃气用地和邮政设施用地等。

供水用地主要包括对现状的思源配水厂进行扩建,配水能力达到4万吨/日,同时加快武咸快速通道以西区域王英水库饮水工程建设,联合供水,满足后期规划区建设及镇区生活的用水需求及供水安全。

供电用地主要包括现状的220KV孙田变电站,110KV的横沟变电站,结合周边规划的1处110KV职教园变电站, 220KV张公变、塘角变及110KV栗林变和浮山变,形成区域联网供电,保证规划区的用地需求。其他区域开闭所用地结合布置位置,划入相关城市建设用地。

供燃气用地主要包括为满足近期需求建设的瓶装液化气灌装站以及保留的规划生态体育中心西侧的天然气门站,生活用气和生产用气需求。

邮政设施用地主要包括2个居住组团中心位置的独立的邮政所,其他3处邮政网点计入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结合商业、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电信设施用地主要是位于横沟桥镇镇区的电信所及一处信号基站。

规划供应设施用地面积约14.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约1.47%。

2)环境设施用地(U2)

包括新建的横沟污水处理厂、2处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等用地。

规划环境设施用地面积约13.3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约1.33%。

3)安全设施用地(U3)

安全设施主要是消防站。规划建设1处消防站,按保证5min到达的原则,横沟区级综合服务区内,为二级消防站。大型工业企业可按自身防火要求及等级,建立小型消防设置,组织应急消防人员。结合高新区一二期产业用地内的消防站,形成连网消防机制,保障消防安全。

规划安全设施用地面积约0.4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约0.05%。

4)用地规模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总用地面积约28.4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约2.85%。

(八)绿地(G)

规划区内的绿化用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及广场用地。

1)公园绿地(G1)

规划保留了生态景观条件较好的山体、湿地、水体等自然景观要素,结合周边用地布置公园绿地,也有利于保护和展示具有咸宁地域特征的植被和地貌,打造规划区重点公共休闲空间。在各功能组团中心、集中居民点中心、街头景观节点配置公园,服务周边人群,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提升规划区品质。主要城市公园用地布置14处以及沿孙家湾港形成的滨水带状公园和泉都大道的城市休闲景观带,结合集中山体、水体、高压走廊建设,位于规划区主要的生活、办公组团。其他街头绿地、滨河带状公园等休闲空间结合自然用地条件分散布局。

规划公园绿地面积194.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9.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为16.22平方米。

2)防护绿地(G2)

防护绿地主要布置在高速公路、铁路、高压走廊、主要城市干道两侧,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有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周边,用于保护居民生活卫生和安全。

依据沿高速公路两侧布置30米的防护绿带,主干道沿线规划15-30米绿化带,工业及物流仓储用地周边沿线布置15米防护绿带;河道两侧10-30m绿带;110KV高压线规划30米宽绿带;220KV高压线规划40米宽绿带,500KV高压线规划70米宽绿带,一般公服设施周边10-30m防护绿带的布局原则,结合道路网结构和用地布局形式进行建设。结合现状用地特征,部分防护绿地内的农田、林地等保留原有性质,减少土地流转压力,保护生态环境。

规划防护绿地面积71.6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约7.17%。

3)广场用地(G3)

规划在城市生活中心、服务中心、景观中心,结合商业、公共服务设施、公园绿地等区域建设视野开敞,绿化率较高的城市广场,作为区域活动中心、人流集散中心。规划建设4处城市广场,位于横沟桥镇镇区中心、生态宜居组团、区级综合服务区、创新服务区。其他小型商业广场、运动休闲广场、集散广场等可结合商业、居住开发及公园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

规划广场用地面积3.3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3%,人均广场用地面积约为0.28平方米。

4)用地规模

规划区绿地与广场用地总用地面积约269.5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7%,人均绿地面积约为22.47平方米。

(九)区域交通用地(H2)

区域交通用地主要是过境的咸通高速、京广铁路线路用地、城际铁路线路及站场用地等用地。部分道路虽承担区域交通功能,但已作为城市内部交通主要干道的道路,如武咸快速路、317省道,老107国道城区段等,均计入城市道路用地,不参与区域交通用地平衡。

规划区域交通用地面积约10.38公顷,占规划区总用地比例约0.49%。

(十)非建设用地

非建设用地主要包括规划范围内的水域、农林用地等。规划非建设用地面积约43.26公顷,占规划区总用地面积比例约4.11%。

1)水域

主要包括水库、河道和湿地池塘等用地。规划对现状水域进行整理,规模较小,条件不好的池塘进行填埋,做建设用地。保留建设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藕塘、池塘等,进行处理,拓展水面,建设景观。主要水体包括孙家湾港和横沟河及相关分支以及城市公园内的水体。

规划水域面积15.72公顷,占规划区总用地比例约1.49%。

2)农林用地

农林用地主要包括一般耕地、及林地两类。

一般耕地主要是位于村民点周边用于农业种植的农用地。林地则是位于外围的连绵山体,主要为自生林和经济林。用地面积约为27.54公顷。

农林用地在城市建设区外围起到了很好的生态隔离作用和缓冲作用,对城市空间的发展起到限定作用。是非建设用地的主体。

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规划平衡表

分类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

(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备注

1

R

居住用地

306.11

30.65

 

其中

R2 二类居住用地

226.51

22.68

 

R9 新型社区用地

79.60

7.97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78.07

7.82

 

其中

A1 行政办公用地

8.86

0.89

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规定计算。

A2 文化设施用地

8.65

0.87

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规定计算。

A3 教育科研用地

35.21

3.53

 

A4 体育用地

9.54

0.96

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规定计算。

A5 医疗卫生用地

12.30

1.23

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规定计算。

A6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3.51

0.35

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规定的计算。

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87.17

8.73

 

其中

B1 商业设施用地

50.55

5.06

 

B2 商务设施用地

25.50

2.55

 

B3 娱乐康体用地

2.97

0.30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1.71

0.17

 

B9 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6.43

0.64

 

4

M

工业用地

49.29

4.94

 

其中

M1 一类工业用地

49.29

4.94

 

5

S

交通设施用地

179.88

18.01

 

其中

S1 城市道路用地

167.59

16.78

 

S3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

2.29

0.23

 

S4 交通场站用地

10.00

1.00

 

6

U

公用设施用地

28.49

2.85

 

其中

U1 供应设施用地

14.70

1.47

 

U2 环境设施用地

13.33

1.33

 

U3 安全设施用地

0.45

0.05

 

7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269.59

27.00

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

其中

G1 公园绿地

194.63

19.49

人均公园绿地≥8平方米。

G2 防护绿地

71.62

7.17

 

G3 广场用地

3.34

0.33

处于0.2~0.5平方米/人范围内。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998.59

100.00

 


第九章 绿地系统规划

1.现状问题

规划区自然生态资源条件优良,湿地、山体林地、农田、河道、鱼塘等自然景观要素丰富,风貌特色明显。规划区生态绿地资源处于自然利用状态,交通、设施等缺乏导致未能将资源景观环境进行有效开发,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现状绿地景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绿化空间的层次性不全。

2)建成区绿化空间不够。

3)资源的保护不足,部分污染严重。

4)现状绿地缺乏吸引力,经济效益低下。

2.规划原则

绿地系统建设首先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内部绿地与自然基底保持着网络状的互相连接,形成城市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图”与“底”的关系。

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规划区的山水资源,结合生态保护进行合理开发。

2)连续性原则

绿地的空间连续性能够发挥生态廊道的作用,若干生态通廊连接成生态绿网,构成园林式开发区的建设基础,同时能通过绿廊将规划区与外围城市生态区进行有效联系,发挥联动做用,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

3)便捷性

绿地的作用是为城市提供开敞景观空间,改善区域的空气等品质,提供休闲交流的活动场地。便捷性和可达性有助于提升绿地的公共使用功能,提高使用效率。同时便捷性原则也是以人为本意志的体现。

4)多样性原则

绿地的多样性包括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绿地植被、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利用现状山水资源,结合地理条件,创造灵活多变的绿地景观类型,结合多样布局设计,为城市打造丰富多彩、灵活生动的城市公共空间。

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自身周边的生存环境问题。然泪过度的干预,致使自然环境条件日趋恶化,各类环境问题则越来越平凡的干扰者人们的生活。随着健康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的提出,人们通过自身的手段开始恢复自然,改良我们的环境。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为解决洪涝灾害,人们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思想。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通过自然绿地,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同时,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建设森林城市。推行生态绿化方式,保护古树名木资源,广植当地树种,减少人工干预,让乔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长。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改变城市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

通过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规划区山水的自然形态和格局的连续完整性,推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凸显区域生态特征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规划布局

规划以保留周边的山水特征为背景,以高压走廊、高速公路、铁路防护绿带为载体,沿路造林,临水建园,构建绿化网络,建立多形态,多层次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结合居住、工业等用地的开发,构筑园林式生态格局。


绿地类型主要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山体林地。

1)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主要指城市公园、带状绿地和组团绿地。规划按“300m见绿、500m见园、1000m有公园”的布局原则在生活区进行集中布局。通过规划1处郊野公园、1处城市带状公园、3处社区公园及大量的街头绿地,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化景观网络,覆盖大部分生活区,保证居民日常生活景观需求。特别是老城区,通过旧城改造的土地整理,预留大量的绿化公共空间。

公园绿地:遵从依山就势原则,在规划区利用现有山体、水体等自然景观规划公园。尽量避免破坏自然山体植被,顺应自然条件。规划结合高压走廊,利用区域内各种水体、山体,建设区域性综合公园绿地,作为居民活动的主要空间。规划建设15个主要城市公园,构建规划区园林景观功能节点。

带状绿地:利用河道、高压走廊等水体环境较好和需要保护的用地,沿两侧适当扩展,建设滨水公园绿带或城市带状公园。利用绿带,结合城市广场建设,打造多功能的城市休闲活动中心,同时也是规划区景观与外围景观空间联系的重要景观廊道。规划沿横沟河及孙家湾港、光谷南一路、泉都大道等主要城市景观道路建设带状公园。

组团绿地:结合居住区布置,并赋予个性化风格,为居民就近提供良好的休闲活动空间。

公共绿地规划应体现地方风格与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结合地形地貌设置。规划应均衡布局各级公共绿地,形成系统完整、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完善的公共绿地体系,以点统筹、以带串珠,形成层次感丰富,景观变化有序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生活区绿地系统建设间距标准以500m为宜。

规划到2030年末规划区公园绿地面积约194.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约19.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为16.22平方米。

2)防护绿地

城市防护绿地分为卫生防护带、道路防护带、水系防护带,规划相应的用地控制标准。本规划重的防护绿地主要包括水体防护绿带、道路防护绿带、高压走廊等、基础设施周边防护绿地等。

规划沿高速公路两侧布置30米的防护绿带(或至自然边界)。主干道沿线规划15-30米绿化带,工业及物流仓储用地周边沿线布置15米防护绿带;河道两侧10-30m绿带;110KV高压线规划30米宽绿带,220KV高压线规划40米宽高压走廊,500KV高压线规划70米高压走廊;一般公服设施周边规划10-30m防护绿带。结合高压走廊用地特征,对于500KV及220KV电力线高压走廊集中区域,保留现状林地及农田性质,减少土地流转压力。

规划至2030年末防护绿地面积71.6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约7.17%。

3)广场用地

规划建设4处综合城市广场,绿地率保证在60%,位于横沟桥镇镇区中心、生态宜居组团、区级综合服务区、创新服务区。其他小型商业广场、运动休闲广场、集散广场等可结合商业、居住开发及公园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

规划广场用地面积3.3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3%,人均广场用地面积约0.28平方米。

4)附属绿地

附属绿地主要是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实施用地等中的绿地。

①居住绿地:规划要求尽量加大居住区内的绿化力度,有条件的社区宜发展垂直绿化和建设屋顶花园。居住区绿地应更具居住区的结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点、线、面综合的绿地布局方式,尽量保留改造现有的绿地资源,使组团绿地服务半径不大于250m,人均组团绿地面积不小于0.5平方米,以居住区规范为准进行安排。

②道路绿地: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骨架,它将分散的绿地有机联系,反映城市街道的面貌。其绿化间色和标准应严格执行《道路绿化设计规范》。

③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要求单位加到绿化力度,并宜发展垂直绿化。

5)山体林地

主要是位于规划区外围的山体林地。该林地作为规划区的景观生态屏障,在规划中重点保护,严禁破坏。可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性的开发性生产,充分发挥林地的条件优势。山体林地面积约192.91公顷。

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等形成规划区整体空间绿地骨架和景观中心,通过滨水绿带、组团绿地、道路附属绿地等将节点进行串联,结合居住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将城市绿地与地块绿地联系,相互渗透,创造多样的绿地景观空间,并通过外围山林、农田缓冲区,强化规划区内的绿地景观的稳定性。利用多样的、层次丰富绿地景观结构,将规划区所有绿地串联起来,形成园林式的城市功能区。


第十章 景观风貌规划

1.现状景观特征

1)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历史人文景观较少

现状自然景观要素较多,山体、池塘、湿地、河渠、水库、农田等较多,自然条件良好,绿化覆盖率高。但整个区域基本无历史区域,文化底蕴有限。

2)滨水景观特点突出,山体特色不强

规划区拥有大量的水域,水体清澈,水质较好,周边用地情况简单,自然条件优越。相对而言,虽然山体较多,但均不高,缺乏标志节点型景观,特色不明显。

2.规划原则

1)生态原则

根据城市生态学基本理论,景观系统规划应遵循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原理,开辟城市绿色廊道,形成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恢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

2)以人为本,遵循人居环境的景观生态优化原则

将景观系统与休闲空间的营造相结合,按照居民生活需求、出行特点、活动方式合理安排休闲绿地的空间布局,强调与居民生活结合紧密的公共绿地与广场用地建设,创造宜人的景观休闲空间。

3)区域协调原则

城市是一个整体,景观空间是城市的一个子系统。在规划中要注意规划区景观系统与周边区域的景观联系,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相互带动发展,使系统的生态完整性更高,使用连贯性更强。

3.景观结构规划

景观系统是由道路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地以及河流水域等人工及自然要素构成的形体景观、气氛和人文活动的总和。空间景观规划要塑造有魅力、有特色的城市物质环境和视觉环境,满足人们审美心理的需要,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人工建设的布局和区域建筑空间的构成等。


遵循“以人为本,环境先导”的原则,以外围山体和农田绿色生态为景观背景,以武咸快速通道为纽带,以城市生活空间为景观节点,形成为"一楔一带,蓝绿相织;一轴一廊,动静相辅;两心多点,城林相依"的空间景观结构:

一楔——由泉都大道沿线农林绿带、城际铁路两侧防护绿带及智敏果园、山水农庄山体等自然林地形成的包围新城区的城市生态景观绿楔,将新城功能区与老城功能区隔离,形成新的生态组团,充分体现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理念,建设城市生态功能区。

一带——沿孙家湾港及横沟河建设的滨水休闲带,通过河道两侧滨水绿带的建设,将新区生活功能进行有机串联,形成统一的城市生活空间。

绿楔与滨水绿带将规划区与周边的山水自然资源串联,结合规划区内众多保护水体,形成山水蓝绿相织,绿色生态的城市基底。

一轴——沿光谷南一路,结合公共服务空间形成的人文景观联系轴,作为老城生活区与外围生态空间的重要景观通道,利用道路带状绿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动活力的城市景观轴。

一廊——联系人文景观中心与生态景观核心,通过建筑空间形成的生态景观视廊。通过景观视廊将城市生活与生态基底紧密联系,充分发挥新城功能及景观核心作用,打造功能复合,动静相辅的城市核心功能区。

两心——基于现代公服建筑形成的人文景观中心,及基于自然山水资源形成的生态景观核心。两心通过绿带形成景观廊道,构建新区景观骨架。

多点——依托外围城市公园建设的城市生活景观节点,作为社区生活中心,是构建景观体系的基础。

4.环境风貌导控


规划结合现状建设情况,将基地划定为五大风貌控制区,即:

1)乡镇风貌改善区:

主要是横沟桥镇老镇区,以旧城改造为手段,通过一定的政策,鼓励村民参与改造(迁建),通过统一立面街景,完善区域微循环,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等改善现状街区风貌品质;

重点沿东升路、横沟桥北路、横沟桥南路、朝阳路等,结合现状丰富的传统商业街区,打造3条传统乡镇生活风貌界面,提升老区活力和吸引力,改善老区景观品质。

2)公共景观风貌区:

主要围绕城铁东站及新城公服中心展开。其中,城铁中心以现代高档住宅和现代商业服务为主,强化建筑现代感和公共性,彰显公共景观风貌。重点建设沿贺胜路、光谷南一路的公共景观界面,提升城市形象。

3)现代住宅风貌区:

以现代高端住宅为建设重点,展现新城现代城市风貌,与老区形成差异化生活景观风貌。重点建设贺胜路的现代服务风貌景观界面。

4)创新产业风貌区:

新城功能区是规划区核心发展区,主要是商业、服务业为主,以科技新潮的景观风貌彰显区级服务核心及现代商业服务中心魅力。重点建设沿区域主轴光谷南一路的现代商业景观界面,展现新区现代时尚内涵。以及依托泉都大道的生态景观建设生态景观界面,串联城区服务功能。

5)自然生态风貌区:

依托智敏果园及周边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休闲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功能打造,凸显自然生态背景,彰显人与自然融合的景观风貌。重点打造沿泉都大道的生态景观界面,展现规划区生态优势。

5.景观建设要点

1)自然景观

起伏的地形式自然界的表象,有了地形环境的多样性才能有植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规划通过GIS对地形的分析,尽可能保留部分原始地形,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景观空间的塑造,也容易形成区域小环境、小气候,有利于地表径流。

生态景观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和动物相连的新秩序。①遵循地带性原理及适地适树原则。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②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层次丰富、乔灌花草合理布置,结合山地、水岸、湖面,合理布置层次化的植被。

对规划区范围内重要的古树名木、景观条件较好的植被等进行重点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注意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对贴牌古树原址维护保护,可结合开发统一保护建设。禁止对古树名木进行破坏,因开发需要,确需移植的需与园林部门进行协商,异地移植,保证古树名木生存。

2)建筑景观

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

居住社区

居住区应体现舒适、恬静的整体风貌。以柔和的浅色调色彩如浅黄、浅橙、米色等为灰色基调,点缀砖红、赭褐等暖色调进行建筑设计,适应人居住的心理要求。

公共服务中心

现代服务业中心宜适当集中成片布局,鼓励建设高层建筑,以具现代感的白、灰、银白等冷色调为基调,充分体现简洁、高效、集约的特点。

商贸中心可选择多样、夸张、装饰性丰富的建筑样式,色彩以橙、黄、砖红、赭褐等暖色为基调,营造繁华绚丽的形象,结合宜人的小型公共空间的建设,增加亲切感和吸引力。

文化中心应根据建筑功能和交通、场地等方面的要求选择建筑形式,原则上鼓励建设成具有特点的标志性景观建筑,并结合广场、公园等开敞空间,充分发展公共活动中心的功能。

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等应重点体现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特点,以外形简洁、大气的厂房与仓库为景观元素,整体以白蓝等明快舍才为基调,同时加强工业区的绿化建设,营造高效、科技感强、环境优美的现代工业文化形象。对于城市景观的重要塑造点,创新产业区的建设,其建筑应以高层现代玻璃幕墙等现代元素装点,打造规划区的现代都市形式。

休闲旅游区

维护、优化区域原生景观元素,保持野趣、宁静、悠闲的气氛。游憩基础设施和园林建筑小品等,材料和色彩须和周边环境协调。对公园内的附属建筑应避开重点环境保护区,集中建设,降低破坏。


第十一章 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区道路系统的规划需要综合协调现状道路和已确定项目的路网系统,协调好规划区内外路网的衔接等。通过梳理现状城市道路系统,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构建一个与规划区功能定位匹配,以公交和慢行等绿色出行交通方式为主导,道路通达性强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规划依据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2012);

2)《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

3)《城市道路设计手册》(北京市政设计院);

4)《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

5) 其他相关规划及道路设计规范。

2.规划原则

1)交通分流、功能明确

交通分流是实现道路预期功能的前提,交通分流应为时空意义上的综合分流,不仅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在空间、时间上的分离,还包括客流与货流、过境交通距离与区内距离出行;对内与对外交通的分离。

2)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倡导慢行交通

道路规划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交通流分布,以此为基础进行规划。城镇生活道路功能的核心应是为人服务,而非为车服务,应特别注重使用者,尤其是步行者的需要和心理感受。而工业园道路则是为生产服务,应充分考虑工业运输的需求。倡导慢性交通,鼓励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方式,从道路中优化慢行系统,通过人性化设施改善慢行出行环境,创造一个安全、宜居的生活工作环境。

3)可持续发展、公交优先

道路功能应考虑其空间和时间上的延续性。为适应城镇交通的未来发展保持必要的弹性和适应度。可结合建筑后退道路设定,以绿地形式预留城市道路发展空间。同时,应充分考虑规划区范围内的山体、河道、高压走廊的道路限制性较强的因素,顺应自然,充分保护自然,体现生态持续原则。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和城市内外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便捷换乘。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

4)系统性、合理化

高新区道路系统规划必须置于城乡综合交通中研究和定位,注意与现状道路的关系,主次道路分明。根据用地性质和功能特征,安排符合特点的道路网系统。园区路网则依据产业性质,合理选择道路骨架,依据建设情况,逐步完善,保证产业发展与道路建设的和谐统一。

5)整体性原则

规划区内部道路网应与周边城市道路进行有效的对接,保证各建设区之间交通联系的便捷,便于相互间的合作交流,保证经济的整体性发展。

3.区域交通规划

规划区域交通道路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形成多层次结合的区域交通网络。

高速公路——是城市之间最为重要的公路交通联系通道。在规划区拥有1条高速公路,即蕲嘉高速(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东西向从规划区中部穿越,快速联通京港澳高速和杭瑞高速等国家高速网系统。在规划区内东侧设置出入口,是规划区对外联系的重要交通通道。

国道——国道是国内公路交通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日趋发达和完善,国道已逐步丧失远距离公路交通载体的功能,但在中、近距离公路交通方面发展前景良好。本规划区内有一条国道107,107国道是现状规划区内一条主要交通道路,也是规划区与主城区和武汉联系的重要通道。规划利用国家和省改线107国道的机遇,在规划区西北部规划建设新的107国道,与现状107(主城段改名为咸安大道)通过立交的形式在横沟与贺胜交界区域对接,保证107国道的通行连续和交通分流导向作用。现状107国道改作城市主要交通性道路。

省道——317省道,同时也是规划区的一条主要对外交通干路,与107国道连通。此次规划对路面进行整理拓宽。

铁路——主要是京广铁路、武广高铁、武咸城际铁路。已有高铁北站及咸宁站与规划区距离控制在10公里以内,而城铁横沟桥东站位于规划区生活中心,铁路客货运交通便捷。

区域交通作为规划区对外拓展,转化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流通通道,在规划区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以上的主要交通道路外,作为联系城区与规划区和武汉的武咸快速通道,贺胜路、永安东路、青龙路、金桂大道等联系主城区与规划区的主要城市干道,与以上区域道路一起形成层次丰富的区域道路交通网络和对外联系通道,为规划区对外经济交流提供全方位的交通支撑。

同时对于区域内镇村主要联系道路,改造规划区范围内的乡道常横公路,并进行路面砼化处理及拓宽路幅,提高相应公路等级,增强道路通行效率。完善村级公路系统,以实现村村通公路,路面建设以硬化为主,部分路段可考虑砼化处理,村级公路也要加强养护工作,以利长久使用。

4.道路系统规划

(一)道路系统分级

结合区域道路系统,将区域道路位于城市规划区部分纳入城市道路系统,作为快速路。将规划区内城市道路系统分为五个等级: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及巷道和慢道。其中,作为区域性道路,快速路道路红线控制在40米以上,一般情况下,城市主干道间距800-1200m,红线宽度为40米以上;城市次干道间距400-600m,红线宽度为20-40米;城市支路间距约150-300m,红线宽度为15-30米;巷道结合现状街区实际改造建设,红线宽度在12m以下;而慢道则结合公园等休闲空间及道路防护空间建设,以步行及自行车交通顺畅为原则界定道路宽度,一般控制3-5米。对于工业用地,依据其用地使用特点,路网间距可适当增大,但不应大于主干道间距,应保证在800m以下。部分道路,因用地开发情况,依据交通特点,在工业园区内部分城市道路可适当调整道路等级,以次干道承担主干道交通任务。依据现阶段城市交通行车方式,道路断面采用一块板模式,部分采用多快板形式。一块板有利于规划区道路的最大效率使用,有效的节约土地。

对于道路网规划程度,按照工业用地到城市干道,后续依据建设情况适当增加支路网,生活区到城市支路,结合现状改造巷道,密度适当增加,形成微循环系统的原则进行规划,保证生产、生活等对不同规模用地和交通的使用功能要求,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产生活街区。工业用地及生活区内的部分支路在控详规中,依据情况进行合理完善补充,满足生产、生活及规范要求。

(二)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区道路网络采用方格网状,基本延续已经或正在建设的路网格局。方格网道路系统凸现理性,更便于工业企业的对外交通以及相互联系。

因高速公路、铁路等现状道路限制,规划区各片区建设相对独立的道路网系统,片区间通过城市干路网进行联系,形成区域整体路网。


规划依托现状路网结合基地发展情况,形成三大交通骨架体系,具体如下:

铁路交通(一纵一站):

一纵——武咸城际铁路

一站——横沟桥东站

对外交通骨架(两横两纵):

两横——317省道、蕲嘉高速

两纵——咸通高速、泉都大道

内部交通骨架(三横五纵):

三横——官埠大道、光谷南一路、光谷南二路

五纵——107国道、永安东路、贺胜路、横沟七路、横沟九路

基于以上主要道路网骨架,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梳理区域路网,打通各类“尽端路、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安全性。

城市建设区道路网密度统计表


名称

长度

km)

道路网密度

km/km2

1

主干道

24.18

2.3

2

次干道

8.06

0.77

3

支路

31.49

2.99

4

公共通道

3.85

0.36


合计

67.58

6.42

本次规划城市道路面积约为167.5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78%。

同时本次规划未对巷道等城市微循环道路数据进行统计。因老镇区以改造为主,现状道路等级以之路和公共通道为主,等级提升难度较大,因此本次规划次干道密度不足,但总体路网密度符合要求。

(三)交通组织规划

以便捷、高效、多样的交通系统增强规划区与城市的联系以及内部各个功能区的联系,包括车行交通、静态交通、步行交通以及各交通系统间实现有机联系及转换,实现畅通的交通组织网络。

交通组织方式分为动态交通线路及静态交通两类。

1)动态交通

动态交通主要是规划区内各种车流、货流形成的各种交通线路。主要包括:

区域性交通:通过老107国道、317省道和武咸快速通道及蕲嘉高速解决区域性交通运输需求以及规划区内的过境交通。

城市交通:以城市干路为主,支路及巷道为辅,慢道补充,形成规划区与城市以及规划区各功能片区之间便捷通达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功能片区内交通:主要通过城市干道解决交通需求。

机动车交通组织中,武咸快速通道的交通组织较为特殊。咸通高速为主辅结合型道路断面,为四块板形式。规划区所有连接武咸快速通道的道路,进入武咸快速通道辅道,对辅道与主道间绿化带在一定的控制距离,如2公里进行开口,进行主辅车流交换。采取控制主车道间绿化带开口间距的方式,控制车辆转弯,保证武咸快速通道的道路通行速度。以此方式,解决快速交通和规划区内部普通交通间的交流、转换,保障行车效率。城市干道及支路则采用多车道双向交通住址。在有多条巷道的街区,巷道则宜采取单行交通,循环方式组织。

在交通出行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建设,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是换乘便捷,易于出行,提高公交效率。同时结合产业住区的建设,鼓励步行及自行车出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自行车道路系统在道路非机动车道和绿化带、休闲道路体系中组织,机非分流,保证行车安全。

2)静态交通

公共停车系统规划:公共停车场的确定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和道路交通组织的需要,规划停车设施力求均衡分布,并与城市道路网有机结合。鼓励社会力量接入,进一步强化及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停车配套标准,鼓励配套停车分时分区社会化,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同时缓解停车压力。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结合长途客运站设置区域内公交首末站,作为区域交通常态化的基础,保证规划区各功能组团的交通可达性。按标准建设公交站点,提高公交的可达性。

(四)道路交叉口规划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交通的聚散点,路网整体通行能力的大小,取决于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其具体形式取决于相交道路的等级、功能和交通量的大小,尤其是立体交叉,还需兼顾考虑所处的地理地形条件,规划根据规划区的现状、功能布局、发展规模,依据城市道路规划标准,考虑交通组织需求,确定道路交叉口形式,主要有立体交叉、灯控平交和平面交叉。

为减少投资,节约用地,规划区内道路主要采用平面渠化交通和灯控平交的形式组织交通。规划区主干道、主次干道间的交叉采用灯控平面相交,主干道与支路、次干道、次干道与支路、支路之间以平面交叉方式组织交通,个别路口可设置灯控。主干道交叉以渠化为主,大量人流通行道路的交叉口也宜采用渠化交通的方式组织。货运交通性主干道相交(主要位于工业用地内),可考虑部分环岛等连续交通方式处理交通。

(五)交通设施规划


1)停车场

在规划区按服务人口和用地性质,共建设16处集中的社会停车场,用以满足日常停车需求。将公益性设施的配套停车纳入公共停车。同时,结合商业、居住的开发,依据实际情况,可划出部分用地作社会停车场,规划建设有10处配套社会停车场。其他停车设施结合居住、商业内部配套建设。各类用地的开发建设需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标准配件自身停车场,以降低对社会停车场的占用,保证社会停车场的使用。非机动停车可结合机动车停车场建设,或结合慢行租赁系统沿道路布置。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在新城区中心区域不宜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宜大于300m;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

规划社会停车场总用地面积约10公顷,人均停车面积约0.83平方米。

2)公交站场

规划主要在城铁横沟东站以北区域集合站前广场建设一处公交首末站,作为长途客运和公交首末站的综合性交通站场,用地面积约为1.47公顷。总的公交站场用地面积约为2.29公顷。

公交停靠站点按服务半径500m设计,道路两侧布置,对置设站,前后错开30m以上。主要交通线路城市交通性主干道布置,满足两侧居住和产业工人生活及工作需求。

(3)加油站

根据加油站服务半径为1~1.2km,计算,规划沿城市主要干道布置6处主要加油加气站,其中现状加油站4处,规划1处每处加油站面积为2000-4000㎡。其他小型加油加气站在后期控详规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和加油能力,进行调整建设。总用地面积约为1.71公顷。

(六)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1)规划策略

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是城市交通体系中重要的交通方式。提倡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方式,实行慢行交通优先,为包括交通弱势群体在内的步行者及自行车使用者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环境,充分发挥园林式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优势。

2)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在规划、建设和政策法规制定中,应为行人过街和自行车交通提供方便。在道路断面设计中,应保证步行道的有效宽度,在新城区居住区、商业区、重要交通节点等人流较为集中地地段,健全人行系统。发挥自行车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交的功能,推进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积极引导长距离的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改善换乘环境。在生活性道路的干道级道路上实现机动车和自行车之间的物理隔离,保障慢行行车安全和通畅。结合公园、绿带,建设慢行道路系统。

在规划设计中,注意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慢行道路系统设计案例,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建设安全、连续、舒适、具有价值的慢行交通体系。

规划沿武咸快速通道、107国道、贺胜路、317省道、光谷南一路、光谷南二路、及桃源大道、横沟桥七路等主要交通道路及人流集聚空间建设慢行系统,提供自行车交通,依托现状生态农业资源建设慢行交通,突出规划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在慢道系统规划时,结合道路断面设计,沿规划区干道,利用绿化带、人行道等,划出一定的宽度建设慢行道路,保证慢行系统的可达性、便捷性,及城市道路利用的高效性。

同时,利用107国道、武咸快速通道、贺胜路、317省道等主要交通道路,将规划慢道系统同城市主要慢行系统联系起来,形成整体,便于规划区外围生态景观资源与城区其他景观资源的交流互动。

自行车驿站——结合以500米服务半径,沿绿道结合小绿地布置,规划14处自行车驿站;

休闲驿站——为区域性慢行服务设施,规划范围内规划2处休闲驿站,主要位于旅游景观核心,提供休闲、餐饮、旅游服务等综合性功能。


第十二章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1.地下空间发展目标

按照建设紧凑、集约型城市的要求,通过地下公共空间、交通、市政和人防等系统的统一建设,构建功能齐全、安全方便、环境优美的地下空间体系,有效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完善城市功能。

2.地下使用功能

地下空间一般作为地下人行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人防设施、地下停车库、地下商业服务设施等功能。不宜用于以下功能:

1)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场所;

2)托儿所及幼儿园等教育设施;

3)不利于人流疏散的大型公共设施;

4)污染环境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项目;

5)地质条件不允许的建设项目;

6)规划主管部门认为不宜在地下空间建设的其他项目。

3.分区及管制措施


依据用地性质、区位和开发利用要求的不同,将地下空间分为四级:

限制地下开发区域:包括大型山体公园、林地等生态控制区、水域等区域的地下空间。其中生态控制区、水域等因自身地质条件均不宜进行地下空间开发。

控制地下开发区域:主要为产业用地、部分公园绿地、城市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该类用地依据产业建设开发实际及自身条件限制,规划对其开发进行控制。城市道路作为公共资源严格控制地下空间开发,可依据需求进行地下交通、市政等基础功能建设,而产业用地则依据自身建设要求,很少进行地下空间的建设。

鼓励地下开发区域:包括一般居住区、新型农村社区、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等。可进行适宜强度的地下空间开发,用于地下停车、人防及市政配套等。依据功能需要,在以上功能满足的情况下,可适当建设地下商业、娱乐和交通集散等空间。开发强度以5-15万平方米/平方公里为宜。

建议地下开发区域:为地下空间重点建设区,主要布置在城市商业中心、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新建高层住宅小区等用地,用于商业开发、停车、人防等功能。

地下空间开发情况一览表

类型

面积(公顷)

占比(%

建议地下开发区域

88.08

8.37

鼓励地下开发区域

217.37

20.66

控制地下开发区域

563.47

53.55

限制地下开发区域

15.72

1.49

水域及道路

167.59

15.93

合计

1052.23

100.00


第十三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根据新的城市建设要求,原则上鼓励推广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完善管理制度,确保管廊正常运行。结合经济条件,本次规划近期仍采用传统管网建设方式,在主要干道两侧通过绿带预留管廊空间,与城市总体管廊建设专项规划统一建设。

市政综合管网布置原则:

① 强电、弱电不布置在一边;燃气管网与强电管网不在一边;

② 从道路红线到中线管线布置顺序为:电信、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干线、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污水。

③ 管网布置以便捷、节约为原则,主管布置在管线较多的道路一侧。

④ 管网尽量分散布置在道路两侧。

在规划区综合管线布置时,充分考虑备用地的远期开发建设所带来的各种市政设施负荷的变化,将其扩大值纳入设施布置和管线安排的考虑范畴,避免出现远景发展的负荷不足。结合远景发展用地所占用地比例和开发性质的限制,按规划的设施基础的100%—120%布置设施容量。在两侧规划综合管沟,为后期的管线建设和增加提供方便。

一、给水工程规划

1.规划目标及原则

1)规划目标

建立完善的供水系统,满足规划区用水需求,给水普及率达到100%。

加强水源地的控制和保护,提高供水系统安全性,保证供水安全。

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近期工业中水用水率达到20%,远期工业中水用水率达到50%以上。

2)规划原则

① 以人为本原则

利用优势资源,服务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优质的供水,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

② 区域协调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及周边供水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供水管理和运营,提高供水安全性。

③ 节水和节能原则

贯彻节水和节能方针,合理选择,就近利用水源,发展分质供水、重工业单独供水等,合理确定水厂分期建设规模。

④ 水量、水质和水压综合服务原则

在满足水量需求前提下,提高水质和水压水平,消除低压区,防止二次污染。

2.给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预测

按单位用地用水指标预测:

用地类型

用地面积

(ha)

单位用地用水量指标

(m³/ha·d)(含渗漏)

总用水量

(m³/d)

居住用地

306.11

60

18366.55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78.07

50

3903.59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87.17

50

4358.67

工业用地

49.29

40

1971.64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79.88

20

3597.52

公用设施用地

28.49

25

712.19

绿地与广场用地

269.59

10

2695.86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H2)

10.38

30

311.32

合计

35917.34

 按人均综合用水指标预测:

根据《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的相关规定,新城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50升/(人·天)。按规划区常住人口12万人计算,预测总用水量约为5.4万立方米/日。

综合以上两种预测方式,取平均值,考虑10%的其他未预见水量,则规划区远期总用水量约为4.95万立方米/日(不包括不可预见工业用水大户的用水量)。考虑节水技术采用、节水设施的建设及循环水的利用,按20%中水计算,预测供水厂供水能力4.0万吨。

2)供水水源

在水源选择时,考虑从王英水库引水。五一水库作为思源水厂的水源地,按照水源地保护原则,划定水源地保护区。

规划扩建现有思源水厂,提升其供水能力,供水规模达到8万立方米/日,满足规划区建设用水需求。远期利用王英水厂联合供水,王英水厂设计配水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实际配水规模10万立方米/日,作为规划区主要的供水水源。考虑远期节水设施及措施的推进,中水的利用等,可满足区域用水需求。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利用自然环境涵养水源,降低环境对水源的消耗。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用于如厕、清洗等功能。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将其作为市政或消防等水源,用于工业生产、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生态景观用水。

3)给水管网系统规划

规划区采用统一给水管网系统,生活,生产和消防共用一套管网。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市政管网末端的压力不小于0.16兆帕。建议高新区区内引进一些低耗水量的产业,以降低工业区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同时注意低污染用水的再生利用,补充区域用水。

沿规划区主要干道如107国道、贺胜路、泉都大道、光谷南一路、光谷南二路、317省道建设给水主干管,形成环网供水,结合思源水厂和王英水库供水工程两处水厂,保证供水安全。

其他布置原则:

① 给水管网与主城区给水管网对接,相互补水,保证用水安全。

② 配水管网应按照规划,沿道路铺设。

③ 管线应遍布于供水区域内,供水管网以环状供水系统为主,枝状为辅,以增强供水的可靠性。

④ 给水管道一般铺设于地下,当穿越车行道时,埋深不小于0.7米,穿越桥梁时可考虑架空架设。

⑤ 配水管网设计水量按最高日最高时流量设计,规划水厂出水管管径DN1000,干管管径DN400~600~800,支管管径DN300。入户管按需水规模,管径为DN100~150。

规划区内的给水管具体布置及管径详见《给水系统规划图》。

4)消防给水规划

① 规划区消防供水由市政给水管网统一供给,原则上采用环状双向供水。市政消火栓沿通车道路在不小于DN150的给水管道上设置,间距不大于120米,保护半径不大于150米。

② 市政给水主干管应进行消防工况核算。保证在消防工况下消火栓处水压不低于0.1兆帕。

③ 区内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现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

二、污水工程规划

1.排水现状

目前规划区正在新建集中的污水处理厂,规划区现状产业污水集中收集进入河背大桥处的污水处理厂处理。横沟桥镇镇区生活污水沿107国道进入永安污水处理厂处理。部分企业自建有污水处理设施,但均不能达标排放,对水体造成污染。周边分散村民点的污水采用化粪池初步净化或直排的方式,排入周边的环境,对规划区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2.规划目标与原则

1)规划目标

①完善地区排水系统,增强城市排渍防灾的能力;

②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保护地区水环境。规划区污水处理率近、远期分别达到75%和95%以上。

③节约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污水资源,再生利用率达到20%以上。

2)规划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统一规划,减少排水工程投资;雨水分区收集,分散出口,就近排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高标准保护水环境。

3)排水体制

规划区近、远期均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建设完善的雨污水收集处理管网。

2.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预测

污水量按给水量的80%计算,考虑地下水渗透10%,规划区污水总量约3.5万立方米/日。

2)污水设施

在规划区老城生活区西北侧外围,建设一处污水处理厂,作为横沟桥镇污水处理厂,用地面积约12.35公顷,处理能力为20万立方米/日。高新区二期的生活污水及部分产业污水经107收集后进入永安污水处理厂。部分生产污水及横沟桥老镇区及新城功能区的生活污水经收集进入横沟桥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处理厂因同时处理科学城区域生活污水及周边高新区产业污水,采取建设两套不同处理设施分别处理的方式进行。其中生活污水处理后可排入周边水体,但工业污水经处理后统一收集,通过规划的长江排污管进入长江。

3)污水管网布置

污水管网沿规划道路布置,通过重力自流最终汇入排污管。由于规划区内场地高低起伏较小,局部地段存在反坡,污水管道坡度尽量与道路坡度一致。

沿规划区主干道布置污水主干管,排污干管采用正交布置,污水支管采用低边式和围坊式。污水经主干管汇入截污管,排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横沟科学城区域的生产、生活污水经统一收集排入规划的横沟桥污水处理厂。

规划沿107国道建设一条连接长江排污口的工业污水排污管,作为横沟桥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排放主管。

规划区内生活用水可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工业污水需各家企业经过污水预处理达到城市污水排放标准后,方可进入城市污水管网。规划区应引进低污染企业,以减少污水量以及对水体的污染。

考虑与周边功能区的统一开发建设,规划污水主干管管径为DN600 、DN800、DN1000、DN1200、DN1350、DN1500、DN2000等,污水支管管径为DN400、DN500。  

污水管布置原则:

① 尽可能在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最大区域的污水自流排出。

② 污水管道尽量产用重力流形式,避免提升。

③ 管道尽量减少与河道、及各种地下构筑物的交叉。

④ 污水干管一般沿城市道路布置,不宜设在交通量大的快车道和狭窄的接到下。

⑤ 管线布置应简捷顺直,不绕弯,注意节约大管道长度。

规划区内的污水管具体布置及管径详见《污水系统规划图》。

3.雨水工程规划

1)雨水现状

规划区内为丘陵地带,地势起伏明显,规划区雨水经道路下的雨水管收集后,排入工业大道排水明渠及周边河道,最后进入横沟河。其他地区雨水均依据地势自流入周边的水体。

2)规划标准

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按排渍标准设计,雨水流量计算参照武汉市暴雨强度公式:

3)雨水系统规划

将规划区分成较多排水分区,就近排入附近水体,如西南侧的工业大道排水明渠、北部的横沟河、以及村组中的堰塘水库等,同时利用公园等建设滞水蓄水净水场所,涵养雨水,作为日常管理用水。雨水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尽量减少雨水管管径,节约工程造价。

4)雨水工程设施规划

逐步完善排水管网设施,确保雨水顺利排放。规划沿主要道路网布置雨水管。按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不淹没主要排水管道出口控制高程。雨水干管管径控制在D1000以上,保证雨水的快速排出。

规划区内的雨水管具体布置及管径详见《雨水系统规划图》。

三、电力工程规划

1.现状概况

在规划区内现有1座220KV孙田变电站,1座110KV的横沟变,与周边的110KV栗林变、110KV浮山变、110KV永安变一同为高新区供电。现状供电容量达到31万KW。

2.规划

1)用电负荷预测

按照《城市电力规划规范》,参考相似城镇及地区情况,按用地性质确定负荷指针如下:

用地类型

单位用地用电负荷

(KW/ha)

用地面积

ha

用电负荷

KW

居住用地(含农村居民点)

150.00

306.11

45916.38

公共设施用地

200.00

78.07

15614.34

商业

200.00

87.17

17434.68

工业用地

250.00

49.29

12322.73

交通设施(含区域交通)

0.20

190.25

38.05

市政设施

10.00

28.49

284.87

道路广场及绿化

12.00

269.59

3235.03

同时系数取0.7


 

94846.05

合计

66392.24

考虑10%不可预测用地负荷情况,总用电负荷约为7.3万KW。

2)供电电源

规划保留现状的110KV横沟变及220KV孙田变,同时利用周边的浮永安110KV变电站、栗林变、规划的职教变以及规划的张公220KV变电站联合供电。

在工业用地内不再增设其他35/110KV变电站,各企业需根据需求,自建35KV用户变电站或者10KV配电站。

3)供电设施规划

园区采用“10KV / 0.38KV /0.22KV”电压等级供电,规划4个10KV开闭所,每个开闭所按最终转接容量3万KW、用地面积不得小于300平方米设计,开闭所位置在做修规时可根据建筑单体选型适当调整,为生活区及部分产业区域配电。部分大型企业单位依靠35或10KV电力专线,自身厂区变压后供自我用电,用电负荷不经开闭所分配。

为美化规划区景观,并考虑产业园区建设的实际经济情况,规划区内现状10千伏线路在重要路段以电缆沟方式铺设,在其它路段前期结合绿化带及人行道架设,但道路预留电缆沟位置,根据园区实际建设能力,随时入沟,10KV以下线缆地埋敷设。

高压走廊(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宽度,按国家《电力设施保护条例》执行。条例规定,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为导线边线向外水平延伸并垂直与地面所形成的两平行面内的区域,35KV导线边线水平延伸距离为10米,高压走廊宽度为15-20米。

高压走廊宽度按:500KV,60-70米,220KV,30-40米,110KV,15-25米;35KV,15-20米严格控制,不得占用。高压走廊保护区域内,禁止新建地面建筑物,禁止种植高大树种,原有建筑物与导线间的垂直净距应满足防护要求。

规划区内的电力管线具体布置详见《电力系统规划图》。

四、通信邮政规划

1.现状

现状横沟桥镇区有一处邮政所及一处广播电视信号站。

2.规划

1)用量预测

用地类型

用地面积

(ha)

固定通信量指标

(对号线/公顷)

总用量

(对号线)

居住用地:

306.11

100

30611

公共设施用地:

78.07

200

15614

商业

87.17

200

17434

工业用地

49.29

50

2464.5

合计

66123.5

考虑10%不可预测用地负荷情况,预计固定通信需求量为7.27万对号线。

2)通信、邮政设施规划

按照85%实装率计,通信机房装机容量为6.18万对号线。

邮政网点按半径范围1.0-2.0km。需建设2-7处邮政服务网点。

规划保留现状邮政所,新建1处主要邮政局所,位于新城区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于周边居民。同时结合商业、居住等开发建设3处邮政服务网点,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求。规划保留现状电视信号站,并在青龙路与官埠大道交叉口西北部新建一处电信基站,作为移动信号及网络机房,服务规划区。

规划区电讯主线1采取12孔,其他干路9孔,支路为4-6孔。

3)线路架设

一般采用交接线箱配线为主,交接区基本上以各地块为单位划分。配线交接箱选用卡接式模块型,落地安装于人行道或小区绿地。远期应结合CATV网的建设,大力发展和普及光纤用户环路,城市光纤到路边、到户,公共建筑和住宅实现光纤宽带接入。通信管孔主要敷设在路西、路北。

规划通信线路全部入地敷设,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铁通、有线电视和交通监控等线路纳入统一规划,地埋设置。现状架空通讯管线远期可考虑逐步改造采用地埋管线铺设。

4)移动通信网

移动通信网由专业部门按专业技术要求统一规划和实施。要求镇域内居民点及主要对外公路沿线实施信号无缝隙覆盖。移动通信网应不断更新技术,优化网络,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5)移动通信网

规划远期有线电视接入率达到90%以上。

规划区内的邮政电信具体布置详见《电讯系统规划图》。

五、燃气工程规划

1.现状

规划区现状以液化石油气为主,部分新建小区通有燃气。现状沿贺胜路布置有燃气管网,城铁横沟东站东侧布置有一处燃气门站。

2.规划

1)规划依据

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②《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

③《咸宁市总体规划(2010—2030)——燃气工程规划》

2)规划原则

①实现规划区燃气化,方便居民生活生产,保护规划区环境,规划区内燃气以管道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

②城市道路等市政设施建设中应同步实施燃气管网。

③新建小区必须一次性配套实施燃气管网系统(包括室内)。

④本次规划中所确定有煤气管道的道路应在下一步规划断面中预留管位。

3)用气量预测

居民平均日天然气用气量指标:0.20立方米/人,气化率90%;

公建用气量:按居民用气量的30%计;

燃气量预测不包括工业用气量。

预计规划区内天然气平均日用量约为2.8万立方米/天。

4)气源选择

规划近期采用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联合供气的方式,远期全部为天然气供气。

规划保留现状位于新城公共服务区内的横沟阀门站,并改建成供应站,与规划区西侧107国道南侧的城区天然气门站一起为规划区供气。规划采用多气源点供气,保证用气安全。结合生活区按0.5公里服务半径,规划建设9处燃气调压站,保证住户用气安全。

3)供气管网布局原则

在保证供气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尽量缩短线路,减少工程量,但管道必须成网成环,系统性的发挥整体功能。燃气管网布置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燃气干线应尽量靠近规划区内大型用户,以减少管网的转输流量,提高管网输送效率。

②为保证供气的可靠性,各级管网应成环路布置。

③输气管网要尽量避开交通干线和繁华的街道,以免施工安装和检修过程影响交通。

④燃气管道一般沿路单侧铺设。

⑤配气管网最好在规划区内部的道路下敷设,即可保证管道两侧均能供气,又可减少主要管道的管线位置。

⑥燃气管道应尽量少穿越公路、沟渠和其他大型构筑物,以减少投资。

6)燃气管道布置

因燃气以生活用气为主,主管主要布置在生活区。

燃气管道沿产业园区主要道路成环状布置,个别用气量大的企业可以考虑敷设专用管道。

7)液化气系统

结合规划区用地布局,在生活区结合商业布置液化气瓶装站。

规划区内的燃气管网具体布置详见《燃气系统规划图》。

六、供热工程规划

规划区不采用集中供热,居民取暖按自身条件合理安排。

普遍的取暖方式包括:电取暖、居民点集中锅炉取暖、火盆取暖等。

七、环卫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①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建立完善的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提高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力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50%。

③合理布置公厕和生活垃圾转运收集点等环卫设施,保证垃圾的及时处理,达到“整洁、美观”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2)规划标准

①垃圾转运站规划标准:根据咸宁市总体规划,规划小型垃圾转运站每0.7—1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不小于5米;大、中型垃圾转运站每10—15平方公里设置一座。

②公共厕所规划标准:根据《环境卫生设施标准CJJ27-89》,在商业闹市区或人口密集的城市道路,公厕布置间距采用300~500米,一般道路采用800米,或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布置,主干道和窗口地段设置一类公厕,支路设置二类公厕。

③环卫清扫工人作息点规划标准:每0.8~1.2万人设置一处,万人建筑面积40~60平方米。城市的主要道路1000~1200米设一处,每处50~60平方米。

④根据《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47-91),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值为0.9-1.2千克/人·日,规划按1.0千克/人·日计算。

3)垃圾量预测

按城市生活垃圾量1.0Kg/人·日计算,生活垃圾总量远期约为202吨/日。

工业固体废弃物尽量资源化利用,尽量根据废弃物的性质,作用于下一级产业链,化废为宝,加强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处处理。工业垃圾未计算。

环卫设施规划

规划区用地以工业为主,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清运由工业企业自行负责。规划区环卫设施主要有城市公厕、环卫车辆停保场、垃圾处理厂、垃圾转运站和环卫职工作息点。

①圾转运站及垃圾收集点

建设2处大中型垃圾转运站,分别位于现状老城生活区京广铁路防护绿地内及新城区横沟桥六路东、生态体育中心以西。

按半径500M,在生活区设置25个垃圾收集点(小型转运站),每处面积100㎡,结合小区建设,在控详规布置,总规不做具体安排。其他社区型垃圾收集点,按半径不大于200m设置。

②卫管理站、休息点及车辆保养厂

根据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区环卫车辆按生活区人口1辆/万人配备,需配备环卫专用车约12辆。为确保车辆的完好率应对机修力量、机修车间规模、停车场地给予配合建设,停车场建设按150平方米/辆的标准配套。

按1个/1.2万人计算,需设置10个环卫休息处。休息所结合居住区开发,公园绿地进行建设。每个休息场所面积20-30㎡。(结合公建布置,可在修建性详细规划时确定具体位置)

③废物箱

在道路两侧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出入口附近设置废物箱。

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废物箱,其间距按道路功能划分:商业、金融业街道50~100米;主干道、次干道100~200米;支路200~400米。

③共厕所

按2500-3000人设置1个公厕的规模,按城市生活区常住人口安排公厕,规划安排34处公厕。公厕结合工业、居住及公园建设,鼓励商业设施对外开放厕所。

规划区内的环卫设施具体布置详见《环卫系统规划图》。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规划

1.现状

现状因开发建设较少,保留有大量的农林用地、水域等,虽西凉湖湿地生态区因过度开发出现一定的污染,整体环境条件较好。

2.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总体目标是城市环境清洁、优美、安静,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至2020年规划区环境质量不出现明显下降,主要指标达到国家控制标准;至2030年末规划区环境质量整体达到国家控制标准,环境条件优良。

1)规划区大气环境质量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控制。

2)规划区地表水按《地表水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的Ⅱ、Ⅲ类控制。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

3)规划区地下水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4848-93控制。

4)规划区的声环境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的指标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60分贝,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5%,交通干线交通噪声平均值小于70分贝。

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处理率达90%以上。

3.环境保护规划内容

本规划将规划区范围划分为环境改善区、一般建设区、重点建设区、农林保护区及远景发展用地五个部分。

环境改善区为现状生活区及教育用地。由于现状城镇建设区生活环境较差,缺乏环境保护配套措施,工业区与生活区夹杂,环境条件差。规划作为环境改善区,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大气环境执行二级标准,噪声标准白天小于60分贝,夜间小于50分贝。

一般建设区为新建生活区及旅游休闲用地。因为为新建住区,环境建设条件较好。建设的同时要尽量减少砍伐林木和填埋水塘,保持用地的生态原貌,不过多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绿化植被,保证居民良好的自然生活环境。大气环境执行二级标准,噪声标准白天小于55分贝,夜间小于45分贝。

重点建设区为工业产业组团用地。因为产业生产,污染物较多,对环境影响较大,布置时与生活区之间应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大气环境执行三级标准,噪声标准白天小于65分贝,夜间小于55分贝。

农林环保区为开发周边的保护农田、山体林地等,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生长激素,杜绝乱砍乱伐,乱采乱挖的现象,保护环境。

4.措施

1)水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禁止向现状保留河道、水库、池塘中倾倒垃圾、排放污水。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企业——规划区双层处理的污水处理模式,鼓励有污染企业建设污水净化设施,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管,强化污水净化率。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规定,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一级标准,合格后允许排放,进入周边水体。在重要水环境区域周边设置环境保护区和缓冲区,实施生态净化,保持水质。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强化农村沼气池及化粪池建设。推动中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中水使用率,提倡水资源的重复循环使用,节约用水的同时,减少污水排放。

对于横沟河流域,通过整治河道,划定10-30m的生态保护区。对于周边生活及生产污水排放口进行调整,避免污水的任意排放。对于横沟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依据排放原则,在出水口进行严格监控,工业处理污水严禁排放。

2)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对于工业废气排放的企业,严格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废气处理达标后才允许排放。对于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方面,应在推广机动车排污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对未来城区内机动车用燃料的种类进行必要的引导和限制,禁止销售和使用低质量汽油,大力推进机动车燃料的LPG、CNG化,适时或提前应用欧Ⅱ和欧Ⅲ标准。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农村区域鼓励沼气池建设和超期使用。农村居民点禁止燃烧秸秆,减少煤材等使用。

3)噪声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对于交通噪声,一方面,规划在功能布局上已经避免了交通主干道与噪声敏感区的冲突,尽量减少交通道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交通道路两旁均建设道路绿化带,有效减缓交通噪声传播。

对于建设期的噪声,一方面,控制噪声、震动源,选择低噪声施工设备,选择合适施工时段。另一方面,控制噪声、震动传播,对工程实施降噪处理,实行分片区建设,避免施工项目严重影响建成区。

4)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措施

全面实施固体废物分类收集,提高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建立固废收运系统,提高固废的环境管理水平。鼓励和推广废物的再利用及循环使用,利用产业链建设,控制固废垃圾。


第十五章 综合防灾规划

1.消防规划

1)建设1处消防站,按消防责任范围8平方公里1个计算,同时保证5min到达的原则,按车速40-60KM/h计算,确定服务半径约3000m。位于横沟规划区公共服务中心,为二级消防站。大型工业企业可按自身防火要求及等级,建立小型消防设置,组织应急消防人员,保证单位生产安全。在消防车较少的情况下,注意消防栓的设置,消防栓间距应小于等于120m,规划区消防设施可与咸安城区消防设施联动,保证区域安全。

2)沿园区主要道路按间距不大于120米设置市政消防栓。在居住区、商业区集中的地段,控制市政消防栓的间距,使其保护半径不大于150米。规划消防水源以市政自来水为主,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设置取水点。

3)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长度超过220米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通道,消防宽度应不小于4米,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米。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建筑内开设的消防通道,净高与净宽均应大于或等于4m;消防道路宽度应大于3.5m,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尽端式消防道的回车场尺度应大于等于15m×15m;高层建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或沿两长边设消防通道。

多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6m,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9m,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13m。

2.防洪

本区域内防洪按照中等城市50年一遇标准设置。

横沟河规划区段防洪水位参考大洲湖湿地公园洪水位,规划区洪水位设计为25m左右。

3.排涝

规划内排涝水量主要为降雨造成,本区降雨多集中在每年5~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拟定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并按此标准对规划区内排水渠系进行网络及断面设计,暴雨地表工业大道排水明渠及横沟河分叉支流进入横沟河,排入斧头湖。部分雨水自流进入规划区内的水库等水域,暂时储存。对规划区内主要水体进行保留,作为泄洪排涝的临时场所和通道,保障水生态安全。

4.抗震

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划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规划一般建筑物按6度抗震设防,重要建筑、大型公建及生命线工程按7度抗震设防。

疏散通道:利用武咸快速通道、107国道、317省道、贺胜路、咸通高速、桃源大道、光谷南一路、光谷南二路、横沟桥北路、横沟桥七路等规划区主要道路网形成规划区对外疏散重要通道,是疏散人员、接受外来物资和抢救人员的调运及伤病员外送转移的生命线,应确保畅通。对新建、改建的城市干道的设计、施工标准严格把关。强化交通指挥和管理,保证救灾指挥用车。各级疏散通道设立醒目标志,以确保地震发生时居民疏散救护的便捷安全。

疏散场地:公园、滨河绿地、城市广场、汽车站场、中小学体育场、农田等开敞空间为防灾避难场所。重视小区绿地的建设和房屋间距,形成各种灵活、多样的安全的防灾避难场地。人均疏散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重点保护单位:政府机构、学校、医院、文化活动设施等。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有计划对现有重要工程进行抗震加固。

生命线工程:为规划区的市政工程项目,保证灾害时的日常生活。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系统设施应按标准设防,供水管网采用环网,并采用抗震柔性接口。在震灾期间,应确保政府领导机关和生命线工程及要害部门的电话畅通。

5.人防

按1.5㎡/人,40%人口留城的原则,人防建筑面积需1.5㎡/人*12万人*0.4=7.2万平方米。人防设置结合商业地下设施建设。

6.其他地质灾害防治

①防灾目标

通过加强汛前、汛期检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完善地质灾害预案,达到防灾、减灾、消灾目的。

②防治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破坏,谁负责;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群策群防为主;对一般性地质灾害,以截排水工程及生物工程为主,稳定性很差的地质则以避让为主。

“属地管理,分级管理”。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应搞好辖区内的地质环境保护,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对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谁破坏,谁负责”。由于人为不合理切坡、填土载入、毁林开荒等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应由负责该工程的有关单位及个人承担责任,负责治理。

“谁受益,谁治理”。对危及具体工程和单位的地质灾害,应由受益的单位和个人负责治理。

③加强对高切坡、深开挖建设工程的管理,作好合理定点、科学勘察设计、规范施工、认真监理、严格验收、定期检查以及后期跟踪监测的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④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以专业部门的地质勘探数据为依据。

⑤防治措施

规划建设工程尽量避开陡岩地区,避免高切坡和深开挖;作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发现不良地质现象时及时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条件复杂,规划为绿地,禁止布置建筑物和构筑物。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建筑物以低层为主。建筑工程应以详细地址勘察数据为依据,同时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规划基本不受限制,顺向坡地段应避免布置深挖高切的建设项目。


第十六章 空间发展时序

1.分期开发原则

规划区整体面积较大,规划采取分期建设。分期建设划分的范围遵循以下原则:

1)工业企业用地开发与公共服务建设并行;

2)环境塑造与开发建设并行;

3)城市开发与居民安置相结合。

2.分期建设策略

1) 紧凑的空间形态

在地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应当采取紧凑的空间布局形态,使各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营运获得最大效益。

2) 渐进的改造方式

由于规划区的发展涉及部分现状保留企业用地,建设中应当遵循先易后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对现状保留的部分进行修整和完善,逐渐加大改造力度,进而实现全园区的建设。

3)动态的平衡关系

任何阶段发展都应为下一阶段发展提供依托,特别需要保持就业岗位和服务设施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4)互补的外部效应

在每一发展阶段中,除了依托前期发展所产生的有利条件以外,还要考虑每一阶段的各项发展之间形成互补关系,特别是对于其它发展具有外部效应的推动因素。

3.开发时序

1)近期建设用地(2018-2020)

依托横沟桥镇镇区,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建设横沟老镇区、横沟新城区光谷南一路沿线、祥天配套产业园、相关新型社区用地、城铁横沟东站周边及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重点建设沿光谷南一路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横沟科学城的公共服务中心,配套金融、总部基地等战略性产业。结合产业的发展,利用镇区及主城的建设基础发展现代居住产业和配套服务业,依托职教园、广东工业园及3D科技城发展教育科研产业及创新产业、创意产业等战略产业。

2)远期建设用地(2021-2030)

进一步强化规划区用地开发,建设现代宜居组团和创新服务区内的生活空间,结合用地调整,建设现代居住组团,为新区设施完善和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居住和服务配套。

开发时序用地情况一览表

类型

面积(公顷)

占比(%)

近期建设用地

520.59

49.48

远期建设用地

320.79

30.49

农林用地

27.54

2.62

城市道路

167.59

15.93

水域

15.72

1.49

合计

2133.76

100

4.分期实施策略

1)区域合作

加强规划区与主城区、梓山湖新城、大洲湖湿地生态,整体布局,为区域规划和总体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2)基础设施先行

推行区域整体化发展理念,有限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实现规划区内设施共享。

3)审时度势,重点推进

依据现状发展特点,坚持重点推进原则,以重点项目引进和发展为依托,优先对重点地块进行建设,发挥带动作用,达到整体发展效果。

4)环境和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坚守基本生态控制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优化用地布局,高效集约利用土地

5.重点建设项目库

科学制定土地供应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管理,土地供给总量、结构、空间分布应与近期建设规划相符。

为突出重点,引导规划区有序建设,本次规划近期重点建设:

一轴:沿光谷南一路的主要功能景观轴线;

一带:沿孙家湾港的滨水景观带;

一中心:公共服务区大型公服中心

通过轴带串联规划区重点功能,以中心区建设打造新城建设引爆点,以点带面,推动规划区规划建设有序展开。

为保障规划的落地实施,本次规划从道路工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景观建设、产业建设等角度对规划区范围内的重点设施进行项目化,统筹规划区、高新区、乃至全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需求,通过建立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库,以项目为抓手带动科学城有序建设。

本次规划共策划29个近期重点项目,其中道路工程项目8个,基础设施建设工程6个,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10个,景观建设项目3个,产业建设项目2个。

(详见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图)

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库


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建设内容

1

光谷南一路市政道路建设

道路工程

光谷南一路约2.7公里道路路面建设、市政管网、道路绿化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工程

2

光谷南二路市政道路工程

道路工程

光谷南二路市政管网、道路绿化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工程

3

横沟桥七路市政道路建设

道路工程

横沟桥七路约3.0公里道路路面建设、市政管网、道路绿化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工程

4

横沟桥九路市政道路建设

道路工程

横沟桥九路约1.2公里道路路面建设、市政管网、道路绿化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工程

5

横东路贯通工程

道路工程

横沟城铁东站站前横东路(光谷南一路-317省道)道路联通工程

6

317省道改扩建工程

道路工程

3.0公里45米宽道路路面建设、市政管网、道路绿化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工程

7

老镇区横沟桥西路、利民路、朝阳路道路改造工程

道路工程

老镇区生活性道路改扩建,包括道路路面拓宽、市政管网、道路绿化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工程

8

107国道改造升级工程

道路工程

官埠大道-贺胜路之间107国道改造,道路路面建设、市政管网、道路绿化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工程

9

横沟客运站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

横沟城铁东站北侧,二级客运站

10

横沟桥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

横沟桥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建筑、配套设施及相关管网建设

11

公共服务区垃圾转运站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

垃圾转运站主体建筑、市政管网建设

12

公共服务区消防站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

二级消防站

13

思源水厂改扩建工程

基础设施

水厂主体建筑、管网建设

14

孙家湾港河道整治及绿化景观工程

基础设施

孙家湾港河道整治、拓宽、清淤,及两侧控制绿带园林景观建设

15

高新区及横沟桥镇综合办公中心建设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

光谷南一路南侧,高新区管委会和横沟桥镇政府联合办公区

16

横沟中学迁建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

老横沟高中改扩建为新横沟中学

17

横沟小学改扩建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

原横沟中学用地纳入横沟小学,扩大小学规模,建设天桥联系

18

公共服务区九年制学校建设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

新建一所九年制学校

19

横沟高中建设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

新建高中

20

横沟卫生院改扩建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

对老镇区卫生院进行改扩建,完善卫生服务设施

21

公共服务区中心医院建设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

在新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一处区级中心医院

22

体育中心建设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

在新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一处体育中心,为市区两级服务

23

文化中心建设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

在新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一处区级文化中心

24

老镇区农贸市场新建、改建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

对东升路老菜市场进行环境整治,结合棚改,改扩建;结合付桥还建点建设一处新菜市场

25

公共服务区中心公园建设工程

景观建设

在新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一处区级中心公园

26

泉都大道沿线景观提升工程

景观建设

泉都大道道路完善工程及沿线生态用地进行景观设计,增加游憩、休闲设施,进行绿化、彩化

27

老镇区四小场地整理及提升工程

景观建设

对老镇区部分破旧建筑拆除或者结合现有闲置小型空地,建设小公园、小球场等四小设施及小型社会停车场等

28

总部经济用地开发

产业建设

结合三期开发,启动总部办公区建设,强化高新技术产业招商;

29

城铁横沟东站商业中心建设

产业建设

推动城铁横沟东站商业中心建设

第十七章 规划实施

1.规划法制

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严厉惩处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强化法律责任追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根据行政许可法要求,及时深化规划成果,转为规划区建设规划管理的法规文件。

2.政府管制

明确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和责任主体,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本规划由市政府批准,由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共同管理,由高新区管委会及横沟桥镇政府分工协作共同实施。加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政府管理和行政水平及效率。落实工作责任,政府制定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确定考核指标体系,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并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加强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特别是城市建设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建立城市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相关工作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3.城乡统筹

逐步消除城乡在土地、户籍、就业等方面的二元管理的体制障碍,统筹城乡发展。鼓励人口、工业、用地向城市生活区集中,强化对农村人口职业技能培训,转换农业人口就业,以工业就业带动农村发展建设。保持农村地区良好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在农地区的建设完善,

4.分层实施

依据总体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规划区用地的建设。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继续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具体安排用地功能。以总体规划为指导,编制专项规划指导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分层规划,强化规划的合法性。同时通过下位规划的细化,进一步完善上位规划的布局和定位,保证规划的动态发展和科学有效。

5.公众参与

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宣传规划,增强规划公开透明的力度和公信力。增强规划区居(村)民规划意识,提高遵守、执行总体规划及有关法规的自觉性。设立监督机制,将公众参与引入规划编制、管理的各个阶段。强化市场导向机制,改变政府主导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引入、发展具有持续增长潜力、适宜社会发展的产业,保证规划区建设的科学性。


附表1 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规划平衡表

分类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

(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备注

1

R

居住用地

306.11

30.65


其中

R2 二类居住用地

226.51

22.68


R9 新型农村社区用地

79.60

7.97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78.07

7.82


其中

A1 行政办公用地

8.86

0.89

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规定计算。

A2 文化设施用地

8.65

0.87

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规定计算。

A3 教育科研用地

35.21

3.53


A4 体育用地

9.54

0.96

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规定计算。

A5 医疗卫生用地

12.30

1.23

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规定计算。

A6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3.51

0.35

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规定的计算。

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87.17

8.73


其中

B1 商业设施用地

50.55

5.06


B2 商务设施用地

25.50

2.55


B3 娱乐康体用地

2.97

0.30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1.71

0.17


B9 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6.43

0.64


4

M

工业用地

49.29

4.94


其中

M1 一类工业用地

49.29

4.94


5

S

交通设施用地

179.88

18.01


其中

S1 城市道路用地

167.59

16.78


S3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

2.29

0.23


S4 交通场站用地

10.00

1.00


6

U

公用设施用地

28.49

2.85


其中

U1 供应设施用地

14.70

1.47


U2 环境设施用地

13.33

1.33


U3 安全设施用地

0.45

0.05


7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269.59

27.00

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

其中

G1 公园绿地

194.63

19.49

人均公园绿地≥8平方米。

G2 防护绿地

71.62

7.17


G3 广场用地

3.34

0.33

处于0.2~0.5平方米/人范围内。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998.59

100.00


附表2 城乡用地规划平衡表

分类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比例(%)

备注

1

H

建设用地

1008.97

95.89


其中

H1 城乡建设用地

998.59

94.90


其中

H11 城市建设用地

998.59

94.90


H2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10.38

0.99


2

E

非建设用地

43.26

4.11


其中

E1 水域

15.72

1.49


E2 农林用地

27.54

2.62


合计

城乡用地

1052.23

100.00



附件:
新闻资讯一网打尽,政务服务尽在手中。
云上咸安
咸安发布
  • 欢迎下载“云上咸安”APP、关注咸安政府网官方微信“咸安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云上咸安”二维码下载APP。
  • ②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或搜索“咸安发布”、“xianancn”关注微信公众号。
【 打印 】
【 字体:  】
./t20220307_2549674_slhxq.shtml